本报记者彭妍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大额存单发行公告。在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大额存单年利率普遍迈入“1”字头的背景下,多家民营银行推出的大额存单凭借超2%的利率凸显吸引力。不过,这类产品普遍存在额度有限,很快售罄的情况。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民营银行推出具有利率优势的大额存单是为获客引流,仅为阶段性、小规模的获客手段,长期难以持续。投资者选择时需关注产品期限、退出机制等,结合自身需求合理配置资金。
大额存单利率分化显著
从头部银行情况来看,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股份制银行,近期在售大额存单的年利率普遍处于1%至1.8%区间。例如,9月13日,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在官方微信号发布“‘薪’之所向,富足永享”的大额存单产品广告,其中提到,该款大额存单1年期利率1.4%、3年期利率1.65%,20万元起售,销售时间为9月1日至9月30日。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民营银行大额存单利率维持在2%以上。尽管这类产品利率高于传统银行的大额存单,但普遍面临额度紧缺的情况,往往一经发售就较快售罄。
例如,苏商银行官网显示,近期,该行推出2年期、3年期两款大额存单产品,两款产品的认购起点金额均为20万元,年利率分别达2.1%、2.3%。
此外,上海华瑞银行手机银行App显示,该行的18个月期和2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分别为2.3%、2.35%,认购起点同样为20万元,且支持产品转让。不过记者注意到,两款产品的介绍页面均注明“仅限上海地区购买”,其中18个月期的大额存单已显示“售罄”。
对此,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银行推出收益率较高的大额存单,本质是市场化竞争策略与精细化运营管理协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新兴金融力量,民营银行在品牌认知度、客户基础积累上与传统银行存在差距,通过提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率,能够精准触达对收益敏感的储户群体,找到与自身业务匹配的客户。
利率优势或逐步收窄
民营银行大额存单利率高于传统银行,且承受着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其中民营银行的净息差降幅最大,高于其他类型银行。
薛洪言表示,从利率优势的可持续性来看,民营银行依托数字化运营模式,能有效降低传统网点运营成本,这些成本优势可转化为更高的存款利率回馈储户,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但当前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持续承压,长期来看民营银行的利率优势可能逐步收窄。民营银行需通过产品创新、嵌入增值服务等方式,在合规框架内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民营银行推出具有利率优势的大额存单,核心目的是获客引流,进一步提升零售端市场竞争力。但这仅是阶段性、小规模的获客手段,长期、大规模推行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针对投资者选择此类产品,薛洪言建议需构建更立体的决策维度:其一,流动性管理方面,除关注产品期限与起存金额外,还需明确排队周期内的资金计息规则,以及提前支取的利息损失风险、转让市场的折价可能性;其二,交易过程中,需警惕捆绑销售行为,避免因附加产品影响资金灵活性;其三,结合自身流动性需求与投资组合规划,理性配置资金,实现收益与安全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