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夏子航)9月15日,以“AI领航畅想湘江”为主题的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在湖南长沙举办,大会现场发布《长沙市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情况报告》,系统总结自2023年6月提出“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战略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两年来,长沙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统筹,持续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24年长沙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全球科研城市第23位,分别较建设前提升9位、11位;位居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第9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六大维度成果显著
具体来看,首先,长沙夯实了平台“支撑力”。“1+2”实验室体系加速成型。重组建设3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湖南省“4+4 科创工程”集聚科研人才3000余名,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多项。“一城一区三基地”集聚区建设全面提速,湘江科学城“五大建”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导入重点项目32个,储备在谈项目51个,其中重大平台及院士项目18个,其他集聚区创新地标加快构建。长株潭自创区长沙片区承载全市引育的80%企业研发中心,为全市贡献近80%的规上企业研发投入。
其次,长沙增强了研发“集聚度”。长沙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3823家,其中2023年8月政策出台以来新增1796家,基本实现翻番;月均新增75家,是建设前的3倍。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52家。累计引育389家企业研发中心,其中包括68家央企、三类“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松雅湖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高尖端研发机构加快建设。获批国家战略性稀有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
同时,长沙提高了成果“转化率”。支持在长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长高校“三技”合同本地转化金额增长33%。新增5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16家。新增25家中试基地、15家创新联合体。全市各类科创基金实缴24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745个,投资金额近200亿元。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超300亿元。
第四,长沙提升了产业“含新量”。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40%。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30余项,其中全球领跑和自主可控技术27项。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13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8项,在全国排第7位。高新技术企业达8609家,增长2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13家,增长51%。实现技术合同、创新平台、科技项目近80%来自企业或在企业布局。新增国家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业集群,新增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以及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先进制造业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位。
此外,长沙释放了人才“磁吸力”。持续完善人才政策,形成多层次、有重点、全覆盖的政策支撑。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得主3名,湘江科学城储备院士项目6个。新增国家级、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1200余名,引进“高精尖缺”领军人才237名,企业研发中心聚集人才超万人。落细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七个一”举措,出台青年人才创业“双肩包”行动计划。海外人才服务保障模式纳入国家自创区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名单,在长工作的外籍专家年均增长近10%。
最后,长沙扩大了创新“开放度”。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国际咨询委员会。赴德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精准推介。成功获批国家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新增2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筹建机构。市内共9本期刊入选国家卓越计划二期期刊。举办13场重要国际性学术会议及活动。
持续强化科技赋能
《长沙市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情况报告》显示,下一步,长沙将强化战略牵引,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中展现更大作为,奋力推动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破零倍增”。
同时,长沙将强化区域联动,推进长株潭创新一体化。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布局,积极申创长株潭国家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长株潭区域创新要素高效流动。
此外,长沙将强化科技赋能,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产业创新链条,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加快集聚高能级企业研发中心,加快推动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以及应用场景打造,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实现新突破。
面向未来,长沙还将强化生态营造,构建协同高效治理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力打造科创生态长沙样板。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