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探索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形成新动能,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9月15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举行。“十四五”期间,北京市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全面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企业营商环境不断改善,经济总量将超过5万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同时,消费新亮点竞相涌现,潮玩、赛事、演唱会等引爆消费活力,前4年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长超过7.5%,成为拉动消费主引擎;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机器人运动会备受世界瞩目。展望未来,“十五五”期间,北京市经济发展活力胜过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坚持稳中求进、系统施策,精准有力实施逆周期调节,针对性出台系列稳增长举措,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台阶,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发展质效也显著提升,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居各省区市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也都是全国最优水平。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表示:“这一增速是在各种风险挑战冲击下实现的,是在减量发展背景下取得的,为我国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鑫介绍,从北京国民经济前三大支柱行业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自启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来,信息服务业保持每年至少跨越一个千亿级台阶的速度;金融业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强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向新优化、向高攀升,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165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显效,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较2020年增长51.2%,汽车市场增量部分的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
此外,围绕要素高效配置开展全链条的改革也是北京的突出优势。今年7月,北京获批开展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多项改革试点已经推向全国。在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推进科创金融改革方面,北交所设立四周年,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新设8只政府投资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已支持212个项目约190亿元。
张鑫表示,“十五五”期间,北京市将深化“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首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北京经济发展活力胜过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每天诞生300多家科技企业
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谷。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占全国约一半,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五年来,北京率先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动机。科技创新方面,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145家,占总量的近三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
产业创新方面,北京抢抓产业变革机遇,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全国占比约三成。商业航天产业培育壮大,拥有全国一半的核心研发单位、上市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顺利完成一级动力系统试车。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机器人技术逐渐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系统布局未来产业,实现6G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夸父”量子计算云平台等技术突破。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表示,作为一座创新之城,北京着力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不断探索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形成新动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始终走在前头。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32.7%提升至2024年的38.8%。以机器人为例,林剑华表示,让机器人跑马拉松、为机器人开运动会的背后,是全身协调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复杂任务规划与自主执行等核心技术的突破,面向的是在工厂、医院、商超、家庭等多种场景的广泛应用,现在,北京由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构成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占全国15%。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北京经济的新增长极。“十四五”期间,北京将科技创新置于城市发展核心,数字经济成为支柱,人工智能产业领先全国,科技企业爆发式增长,这些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拉动效应。
消费新亮点竞相涌现
首店经济领跑全国,消费环境持续优化,文商旅体融合激发内需潜力。“十四五”期间,北京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计2025年市场总消费能够超过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突破万亿元。消费新亮点竞相涌现,潮玩、赛事、演唱会等引爆消费活力,2024年全市举办大型活动近2000场,平均每天就有5场活动;前4年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长超过7.5%,成为拉动消费主引擎。
当前,北京正在全力落实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持续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力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投资新动能持续释放;投资结构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从2020年的9.5%提升至2024年的22.6%,创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有调查显示,超过70%的北京市民每年至少有一次短途度假,其中半数以上倾向于在京郊地区,坐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尝一口“密云水库鱼”成为北京市民休闲度假的优选。这些都来自北京乡村环境越来越美,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越来越多。
对此,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晓涛表示,“十四五”以来,北京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积极探索推进“两山”理念的实践转化。不仅强化科技创新和智慧农业发展,还深入实施“百千工程”计划,一批乡村服务新业态火爆出圈。全市首批12个示范片区全面建成,示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普遍提高20%以上,村民们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手工艺品供不应求。据悉,2024年,北京乡村游总收入超35亿元。
柏文喜认为,“十四五”期间,北京通过科技创新和消费创新“双轮驱动”,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动能的转换。科技创新贡献了高附加值的增长极,消费创新则有效激发了内需潜力,两者共同构成了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展望“十五五”,这两大领域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未来产业将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新型消费、国际消费、文商旅体融合将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引擎。北京有望在这两大领域持续领跑全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首都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