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李德尚玉实习生王怡茵北京报道
碳中和周报关注“双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碳中和政策、地方动态、企业实践等。我们将通过精选每周碳中和领域的重大事件,并进行点评的方式,提供一个及时全面的碳中和信息平台。
一、碳中和政策
1、新能源就近消纳补齐价格机制发布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关于完善价格机制促进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包括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发电就近消纳模式,是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满足企业绿色用能的重要途径。这些热门的新模式虽然声名在外,但是实际发展进度偏慢,主要原因在于其项目边界和保供责任不清,相应的经济责任不明确。《通知》的出台,致力于补齐这些安排,尤其是明确价格机制,界定权利义务边界。
《通知》明确指出,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对电力系统提供的稳定供应服务,就近消纳项目公平承担输配电费、系统运行费等费用;未接入公共电网的项目,不缴纳稳定供应保障费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完善后的就近消纳价格机制,细化明确了就近消纳项目边界、保供责任、经济责任,有望破解当前新能源就近消纳模式面临的发展难题,推动其加快发展,将对新能源行业以及整个电力系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通知》明确“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细化就近消纳项目费用分担与保供责任,有望破解此前因权责不清导致的模式落地难问题,推动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实现更规范、规模化发展。
2、我国风光电总装机容量提前完成NDC目标
9月10日,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受国务院委托作报告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报告显示,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预期进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NDC目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五周年成效显著,构建起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完整新能源产业链,多项指标符合或提前完成目标,为“双碳”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3、两部门: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算力用能模式
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到2027年,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
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实施意见》具体提出“构建算力、电力深度融合的算电协同发展机制,不断提高算力中心绿电比例”“针对人工智能计算耗能问题,加快突破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瓶颈”,为算力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保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两部门力推“AI+能源”发展,明确2030年建成绿色高效算力用能模式。以“算电协同”机制推动绿电使用与技术突破,为算力规模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望实现AI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能源转型的双赢。
4、输配电价定价办法启动修订
9月8日,围绕输配电价定价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区域电网输电价格定价办法》和《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格定价办法》的修订征求意见稿。其中,《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格定价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需要,对以输送清洁能源电量为主或以联网功能为主的跨省跨区专项工程,可探索通过两部制或单一容量制形成输电价格,加强全国过程监管。《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电网企业服务于新能源就近消纳等新型主体时,探索实行单一容量制电价,并加强全流程监管。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输配电价修订拟探索容量电价机制,明确支持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的电网工程,为新能源远距离输送与就近消纳提供关键电价政策支撑,有望提升投资确定性并疏导系统成本。
5、专访周大地:“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重塑,新能源与储能迎新机遇
距离“十四五”规划收官已不足半年。近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原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周大地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转型已取得系统性突破,为碳达峰奠定坚实基底。面对“十五五”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出路是大力发展新能源,需严格限制煤炭消费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通过风光核储等零碳电力发展全面替代化石能源增量。转型需政策与市场协同发力,构建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在条件成熟的终端用能推广电气化,确保能源结构优化与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同时,做好煤炭清洁消费增长,为能源安全保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十四五”能源转型有系统性突破,“十五五”实现碳达峰,要大力发展新能源,限制煤炭消费,政策与市场协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做好煤炭清洁消费,保障能源安全与转型稳步推进。
二、地方动态
1、厦门举行2025年美丽河湖志愿服务活动
9月11日下午至12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主办,厦门市思明生态环境局、厦门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美丽河湖·同心守护”2025年美丽河湖志愿服务活动在厦门筼筜湖畔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是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同心守护”系列志愿活动的首站,旨在通过政策宣贯、志愿服务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河湖保护,共同绘制“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筼筜湖生态画卷。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激发了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了美丽河湖志愿服务品牌,展示了厦门市在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及公众参与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作为2025年美丽河湖志愿服务活动首站,活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持续推动筼筜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精细化、常态化、全民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厦门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样板城市。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将继续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共同守护筼筜湖的一泓碧水。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厦门以志愿服务推动河湖治理,探索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新路径。此举不仅提升生态效益,更通过社会化机制降低治理成本,形成可复制的“美丽河湖”模式,为环保产业创造新需求。
2、全国首个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落地大兴安岭
8月28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显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漠河林业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状态显示为“已登记”。该项目成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后首个完成登记的造林碳汇项目。
该项目在漠河林业局所属8个林场施业区内实施,总面积1560.83公顷。申请计入期40年,预计总减排量为242,740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均减排量达6068吨二氧化碳当量。
该项目的成功登记,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项目的顺利推进促进了CCER造林碳汇项目的落地进程,彰显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主动担当与积极作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国首单生态林碳汇项目落地大兴安岭,标志着CCER市场重启后造林碳汇领域实现零突破。示范意义显著,为林业碳汇开发释放积极信号。企业可通过碳资产运营拓宽收益路径,但需警惕碳汇计量方法学、政策稳定性等风险。
三、企业实践
1、服贸会绿意浓:氢能应用深化,零碳园区落地提速
9月10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开幕。作为服贸会核心专题之一,环境服务专题展在北京首钢园7号馆同步亮相。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走访时注意到,以“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为代表的能源企业纷纷展示氢能、CCUS(碳捕获和封存)等绿色低碳技术新方案。
在本次展会上,中国石油重点展示了其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目前,中国石油高纯氢总产能达8100吨/年,同步增长23%;建成加氢站26座,同比增长24%。中国海油则致力于推动油气全产业链节能降碳,积极布局清洁能源替代,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及CCUS等低碳业务。据悉,“十四五”以来,中国海油已实施节能与低碳类项目400余项,实现节能量104万吨标准煤,减碳量3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双降”。中国石化集中呈现了其在氢能、CCUS、地热、风光绿电及生物燃料五大新能源服务领域的进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传统能源巨头加速绿色转型,“三桶油”在氢能、CCUS等领域竞相布局。氢能产能与加氢站数量显著提升,节能减碳项目成效明显,显示绿色技术正从示范走向规模化,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新增长点同步推进
2、iGDP研讨会:探索煤矿甲烷减排的地方创新路径
近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联合能源智库Ember和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线上研讨会,探讨煤矿甲烷减排的地方创新路径。来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行业专家,聚焦地方层面的煤矿甲烷减排,探讨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以及在政策、技术、资金等领域面临挑战以及解决策略。
在如何加强煤矿甲烷减排方面,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监测体系、技术路径和政策方向等方面的解决路径。监测体系方面,与会专家提到四个国家分别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技术等和本地化排放因子等手段提升数据质量。技术层面,各国正探索多种低浓度甲烷利用方案,以提高经济可行性和减排效率。政策上,通过财政与金融协同发力,加快煤矿甲烷纳入碳市场,并推动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以实现进一步减排。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多国探索煤矿甲烷减排创新路径,监测技术升级与利用方案经济性成焦点。推动甲烷纳入碳市场、强化政策金融协同,将激活减排经济动力,为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新突破口,孕育绿色投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