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一、 重点关注
1、二季度两项绿色金融指标居世界前列
9月11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来自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通过绿色再贴现、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估等手段,强化对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的激励,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约42.4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过2.2万亿元,两个指标在全世界位于前列。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半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持续领跑全球,超42万亿元绿色贷款与2.2万亿元绿色债券的规模,叠加碳减排支持工具撬动的1.38万亿元精准投放,体现了金融体系深度支持“双碳”战略的系统性布局与强大动能。
2、上周碳价最高66.14元/吨
9月12日,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20250908-20250912)的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66.14元/吨,最低价61.95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6.21%。
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764,734吨,成交额107,671,879.69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563,351吨,成交额224,939,589.00元。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5,328,085吨,总成交额332,611,468.69元。
2025年1月1日至9月1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79,106,595吨,成交额5,668,220,975.40元。
截至2025年9月12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09,375,259吨,累计成交额48,700,948,078.91元。
二、绿金实践
1、深圳在澳门首发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
9月9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发行1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本次发行1只应对气候变化主题绿色债券10亿元人民币,发行期限为3年期,定价利率为1.74%;募集资金将投向清洁交通等项目。本次发行受到投资人踊跃认购,簿记峰值达到66.2亿元人民币,认购倍数达6.62倍,创下人民币债券在澳门发行订单倍数历史新高;同时,市场订单超过发行规模的50%,充分显示了投资人对深圳的认可。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深圳绿色政府债在澳门的成功发行,是地方政府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一次成功创新,兼具金融开放、区域合作与绿色转型的多重意义。其低利率和高认购倍数反映了国际市场对深圳经济实力和信用水平的信心,也为澳门离岸市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2、香港金管局就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展开公众咨询
9月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就《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名录》(香港分类名录)第2A阶段的原型展开公众咨询。
香港分类目录让市场参与者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决策中有据可依。分类目录对何谓绿色和可持续活动提供清晰、透明和稳妥的定义,以促进相关资金融通及释除“漂绿”的忧虑。香港金管局以2024年5月推出的香港分类目录第一阶段为基础逐步扩展,从第2A阶段起循序渐进地完善分类目录。第2A阶段的原型引入多项优化措施,旨在推动香港的减碳工作、促进区内低碳转型,及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领先的绿色金融枢纽的地位。原型的制订过程参考了市场意见、公共政策、业界需求及最新的技术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目录更新引入了多项优化措施,包括扩大涵盖的行业(新增制造业和信息与通信科技业)、增加经济活动、引入“转型”元素以及新增“适应气候变化”环境目标,目的在于为市场提供更清晰的标准,防范“漂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