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起,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行政法规《住房租赁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住房租赁市场告别“野蛮生长”,步入依法规范成长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住房租赁市场因为缺乏统一规范存在不少问题,不仅侵害了租赁双方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住房租赁条例》的出台,对很多问题都进行了全面回应和有力整治。
这部条例的出台,回应了诸多社会关切,其中最受关注的,可能还是前不久引发热议的“房东税”问题。《住房租赁条例》不是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没有直接提及新的税收政策,之所以有这方面解读,主要是因为明确了租房备案制度。条例规定,出租人应当按照规定,通过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等方式将住房租赁合同向租赁住房所在地房产管理部门备案。如果出租人未办理合同备案,承租人可以自行办理备案。长期来看,备案更有助于推动租金透明化,整治市场长期存在的“二房东”现象。一个规范、透明、健康的租赁市场,对各方参与者,无疑都将更有利。
条例中关于合同备案的规定,引发了全面征收所谓“房东税”的解读。然而,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合同备案的主要目的并非征税,更何况,我国从来没有叫做“房东税”的税种。任何经营活动,只要符合税法规定的应税条件,就会产生相应纳税义务。房屋出租涉及的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这些税收政策早已存在,条例并未做出任何调整。各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了便利纳税人,通常采用简并征收方式,对个人租赁住房制定了较低的综合税率。这些优惠政策,旨在降低住房租赁成本,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诚然,随着备案制度的推广,税务部门更容易掌握租赁交易信息,相关税收的征管效率势必提高。但我们更应看到,备案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租赁市场,打击黑中介、虚假房源,有效遏制随意涨租、克扣押金、暴力驱赶等乱象,保障租客权益,推动租购同权,而不是为了增加房东的税收负担。在当前住房租赁市场供应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房东将税收负担全额转嫁给租客的可能性较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租金水平最终还是会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住房租赁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住房租赁市场法治化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它以法治的力量为市场划定了红线、明确了规则,为租赁双方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期待新规的施行,能够推动住房租赁市场朝着更加公平、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法治框架下助力实现住有所居、租购同权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