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6 06:36:40 股吧网页版
西贝道歉,但争议远未结束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15日电(左雨晴) 在与罗永浩对峙5天后,西贝选择了道歉。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声明,表示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关于广大顾客关心的保质期问题,西贝称正在与上游供应商积极沟通,在保证食品安全和库存周转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保质期。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声明。

  值得注意的是,西贝在致歉信中,将预加工描述为“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而罗永浩在转发致歉信时,依然称呼西贝菜品为“预制菜”。

  这意味着,即使西贝道歉,但双方在关键争议——“预制菜”的定义上,依旧寸步不让。

  究竟谁对谁错?

  目前,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出台。西贝宣称“100%无预制菜”的依据来源于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通知》明确,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市场监管总局还强调,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而罗永浩对预制菜的理解,则更偏向大众认知里的预制菜概念:非现做现炒,就是预制菜。

  这也导致西贝在开放后厨时出现了荒诞场面:大量食材是预包装的,从冰柜取出后“切配炒制热一下”就能出餐,这显然与公众理解中的“中央厨房”也大相径庭。

  西贝官网上的门店宣传图。

  “西贝的菜品以牛羊肉为主,考虑到牛羊肉的烹饪时间,这些菜品必须要预先加工,才能同时保证牛羊肉的软烂口感和出餐时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表示。

  实际上,随着预制菜概念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关于预制菜的争议从未远离餐桌。

  朱丹蓬认为,预制菜可以做到标准化、集约化、流程化,大力发展预制菜对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中国整个食品产业链条、形成食品安全闭环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一边是产业端跑马圈地,另一边却是消费端的“不买账”。

  供求两端的矛盾焦点在于,目前消费者对预制菜依然疑虑重重:预制菜到底安不安全?预制菜到底还有没有营养?这些问题都需要尚未出台的预制菜国家标准来厘清。

  他表示,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菜系众多,各菜系制作流程均有不同,因此想要出台一个涵盖所有菜系的预制菜统一标准,并非易事。他建议,在加快相关标准制定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向达到制作预制菜标准的工厂颁发牌照,来加强对预制菜的审核,进一步提高预制菜的制作门槛,打消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恐慌情绪。

  目前,预制菜相关国家标准仍在制定中。卫健委官网显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已被列入2024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预制菜相关话题的讨论中,网友的关注点除了预制菜的定义外,还包括了预制菜能否宣传现做现炒,以及预制菜能否按现炒菜品价格定价。罗永浩也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并非反对预制菜,而是认为消费者该对餐饮企业是否使用预制菜拥有知情权。

  “消费者也应该有选择吃不吃预制菜的权利。”有网友表示。

  面对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担忧,餐饮企业“藏着掖着”并不能真正解决矛盾。即使中央厨房符合国家标准“非预制菜”的定义,但考虑到公众对预制菜的泛化理解,餐饮企业也应该将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而绝非“教育消费者”。

  例如,老乡鸡在应对“预制”质疑时,就坦然承认了“未能实现100%新鲜现做”。2024年4月,老乡鸡公开了200多家供应商,并明确共有84个餐厅现做、33个半预制和2个复热预制菜品。这一举措也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理解。

  2024年4月,老乡鸡公开食品溯源并置顶微博。

  《通知》也提出,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在国家标准尚未出台、行业发展亟待规范的当下,餐饮企业更应该与消费者同坐在餐桌前开诚布公,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明厨亮灶”。(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