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6 07:40:11 股吧网页版
AI拍电影:好莱坞会死?人类会哭吗?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胡逸

  2026年,一部AI动画电影将在全球上映。

  它不来自皮克斯,不来自梦工厂,而来自OpenAI。

  据《华尔街日报》9月8日报道,OpenAI希望通过一部电影证明,生成式AI能够让电影制作比好莱坞目前的方式更快、更省钱。他们要拍一部叫做《Critterz》的AI动画电影。预算不到3000万美元,制作周期九个月,全流程以AI驱动。

  这不是试验短片,也不是幕后AI辅助的“半人半神之作”。它是一次明确的宣言:AI可以直接成为主导创作的主体,而不只是工具。

  某天,我在朋友圈刷到刘润写的一句话,忽然就有了新的现实参照。“不负责任地盲猜:最晚2026年,会有一部漫威质量的纯 AI 制作的电影全球上映。”几个月前,这只是未来感极强的预测。而现在,它几乎已经落地。不是“会不会”,而是“怎么做”。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怀疑:AI怎么可能拍电影?它没有直觉,没有共情能力,缺少节奏感和镜头语言,不会设计人物弧光。还有那点“命中注定”的灵光——这些AI哪学得来?但如果你稍微了解一下近三年的AI进展,就会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每一次“AI做不到”的事,基本都在几个月内被AI做到了:图像、声音、配音、文本、动画,像一个个多米诺骨牌倒下,只剩“电影”这最后一张还在晃动。

  我自己也曾经想过一个场景:2030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可能会颁给一个“没有实体”的存在。它没有脸、没有大学学位,甚至没有意识。但它却拍了一部全世界都爱、哭、讨论的电影。

  其实,我更想问大家的是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故事仍在继续,但说故事的人已不再是人——我们,还在看电影吗?

  让我们从历史开始。

  开始,摄影术取代了绘画

  1839年,达盖尔公布了银版摄影术,人类第一次用机械手段记录现实。画家们哗然,尤其是肖像画家。他们花十余年学会捕捉人物的轮廓、衣领的褶皱、嘴角的神情。而摄影机只需要十分钟。

  绘画是不是死了?画家是不是被机器替代了?是,也不是。技术确实让许多“匠人型”的画家失业了,尤其是那些以“复现真实”为目标的。但绘画也因此被逼退向主观,转身成为印象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不再是复制,而是表达。

  这个历史节点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事实:当技术接管再现,艺术就必须退回自我。

  今天,AI对于电影,就像当年的摄影之于绘画。如果你仍在拍那种结构标准、人物扁平、镜头炫技、节奏精准的商业片,那么恭喜你,你正在跟AI争抢饭碗。而如果你试图从电影中重新发明语言,重构镜头的语法,挑战叙事的边界,那你才是真正进入了AI之后的电影时代。这不是终点,而是分水岭。

  接着,打字机取代了抄写员

  19世纪末,整个行政体系仰赖抄写员。他们书法漂亮、记忆力强、写得快还不出错。一封外交信函,要靠他们誊录十遍。然后打字机来了。效率提升几十倍。这不是打击,而是降维打击。他们的失业,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要,而是因为他们“太可替代”。

  电影行业的“抄写员”是谁?是分镜师、配乐师、对白润色师、调光师、剪辑助理、配音演员。他们不是创作者,而是熟练的执行者每天高强度操作,换来可控、标准、漂亮的片段。

  当通义一口气生成十套分镜头脚本,讯飞星火配出完美声线,Deepseek编出符合三幕剧结构的对白时,我们面对的是一整支“无形的、比你更努力”的数字剧组。

  仔细想来,电影其实很“工业”,像一座工厂。从剧本、分镜、建模、摄影机位,到调色、配乐、节奏剪辑,本质是一条分工明确、规范严格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的每一站,恰好是AI最擅长的地方。你给它一个提示词,它给你十种构图;你写一个场景描述,它自动调光调色,还帮你配背景音乐。成片出来,未必有天才的火花,但像不像《复仇者联盟》?像。甚至更高效。

  在打字机问世之后,文学没有消失,但写作这件事不再稀缺。它成为人人可用的工具,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AI也将如此——它不会让电影消亡,而是让拍电影这件事,不再是导演才能做的事。想象一下,一个导演加一个提示词工程师,一个算力中心,再加上电影制作垂直大模型,就能导出一部长达120分钟的商业片。从前需要两年和三千人,现在可能只要一个月、几百张显卡和两杯咖啡催生的创意。

  电影将不再是光影,而是算法催眠

  你可能会说:AI生成的电影没关系,只要故事好看就行。但我们还要追问:它是怎么“学会”这个故事的?

  这个问题,才是这一切变化背后的核心。AI不是中立的创作者,它是被训练的模仿者。它模仿的是谁?谁给它喂食了足够的“漫威感”?谁告诉它哪些情节管用,哪些桥段更卖座,哪些面孔更适合做主角?如果AI只吃好莱坞脚本、IMDB高分电影,它就会复制一种“欧美中心”的叙事美学。而这个偏见是看不见的。

  电影的权力,从来不仅仅在于讲了一个故事,而在于你选择了“讲谁的故事”。当所有的AI电影都在复制好莱坞黄金公式,当模型训练以“票房优先”为目标,我们其实迎来了一个更加隐秘但更危险的世界——一个没有导演却充满“叙事权洗牌”的世界。

  AI电影它预测你在第22分钟需要一个情绪起伏,预测你在第79分钟期待一次闪回式反转,预测你最喜欢的是肤色适中、情感克制、发型整齐的男主角。它甚至知道你讨厌什么,于是在那一刻安排一个“死得刚刚好”的反派。这不再是电影,而是一次情绪引导式的算法嵌套。

  当观众在电影院里落泪,不再是因为角色“演得真好”,而是因为剧情在正确的时间戳,把你引入正确的情绪谷底。你看到的是多样的皮肤,但听到的却是同一个声音。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不是没了电影,而是没了选择。你以为你在点播,而实际上,你在被点播。

  我们是不是已经在看AI写的电影了?

  另一个更惊悚的假设:也许你已经看过AI导演的电影,只是你不知道。

  你在流媒体平台上刷到的短剧、预告片、动画微电影,有多少是由真实导演主导,又有多少是用AI生成?那些看起来“特别标准”的网剧、短视频、剪辑过度的电影,是不是已经在部分环节由AI生成?你看到的那段剧情反转、那句台词煽情、那个布景完美的黄昏,是不是早就脱离了“人类创作者”的轨道?

  AI不会争功,不要署名,不签工会,不闹罢工。它悄无声息地生成内容,在各个平台上流通,在观众大脑中激起波澜。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早已活在一个“导演已死”的世界。只是我们没发现而已。

  我们慢慢习惯了:没有名字的导演,没有立场的叙事,没有人类的情感原点。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在电影院里坐下,看完一部让人热泪盈眶的电影,然后发现——它没有导演署名。然后我们说:“没关系,好看就行。”

  电影的下一个时代:回归作者,或彻底去人化?

  面对这一切,我们也不必全然恐惧。因为每一次工具变革,也都孕育着表达的可能性。

  在绘画退让给摄影后,才有了梵高那样的主观狂热;在抄写员让位于打字机后,才有了卡夫卡那样的密集怪诞;在广播剧让位于电视后,才有了《黑镜》这样的媒介反思。

  AI逼我们从头回答:电影,究竟是什么?你还想讲故事吗?你愿意用什么方式讲?

  一个17岁的墨西哥少年,可以训练自己的生成模型,用口音浓重的西班牙语描述童年暴力的街头故事;一个视力残疾的伊朗女性,可以用语音操控AI画面,配上她写的旁白,讲述失明之后的幻觉;甚至一个程序员,可以写一部讲代码如何失恋的电影,由AI合成角色、音效、节奏。

  你可以说上述这些不是电影,但它们拥有同样的结构、镜头、情感反应机制。区别在于,它们不再需要你“投票进影院”才能存在。过去电影是筛选机制,是门槛,是通行证。而现在,每一个被生成的故事都有资格被看见。

  当我们再说“好莱坞会不会死”的时候,其实我们想问的不是产业的未来,而是人的未来。

  电影不会死。就像绘画没有死,音乐没有死,文学也不会死。死的,只是“好莱坞不再有独占叙事权”。AI让电影去除了“技术门槛”,也去除了“导演崇拜”。我们也许不再是唯一能讲故事的物种。

  只是,你必须更清醒,你得辨别:哪些是你要说的故事,哪些只是模型想你说的故事。未来最大的问题,不是“AI能不能做电影”,而是:观众还愿不愿意相信,那些没有人类指纹的故事,也能触动灵魂?

  如果人类观众在银幕前仍然流泪、紧张、欢呼——你是否在意,哪些泪点是由AI设定的?你在电影院感动的时候,是真的在感动,还是在被某个多头参数模型“精准算计”情绪?这种感动,是不是一种“假感动”?还是说,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感动”,只有被好剧本欺骗得更深的幻觉?

  (作者胡逸为数据工作者,著有《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一书)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