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近日,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论成为舆论焦点。
这场争论折射出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产业规范、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等。面对预制菜这一新兴业态,我们应该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加以审视,以规范有序的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食品工业技术进步,预制菜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成为连接农业生产和餐饮消费的重要纽带。对预制菜不能全盘否定,当用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预制菜不仅有效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了出餐效率和标准化水平,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更便捷的用餐选择。
消费者关于预制菜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营养价值和知情权保障等方面。这些担忧确实反映了行业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此次争论将消费者的长期隐忧上升为公共话题,应被视作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一次契机。
如何建立更加透明、诚信的消费环境,是这次争论对食品行业的重要启示。这既是广大消费者的心声,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支付的价格对应的是怎样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自主选择。餐饮企业若使用预制菜而不明确告知,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不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
预制菜产业规范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从长远看,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首先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预制菜全产业链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原料溯源、生产工艺、添加剂使用、标签标识等作出明确规定。其次需强化监管执法,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最重要的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目前,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将是预制菜从争议焦点转变为规范节点的转折点。届时,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化、透明化,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也需要行业企业的自律担当,更需要广大消费者的理性参与。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产业发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双赢,让现代食品工业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