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二级市场上的亿纬锂能(300014.SZ)虽然冲高后出现回落,但至收盘仍为上涨0.15%,收盘价为73.92元/股,当前总市值1512亿元。
而市值重回1500亿之上的亿纬锂能,近期在固态电池领域动作频频,抢占固态电池制高点。
专利1:破解硅基负极难题
9月1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显示,亿纬锂能司公布了一项发明专利,专利名为“预锂化硅基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固态电池”,申请公布号为CN120637390A,申请日为2025年5月。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全固态电池被普遍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不过,固态电池产业化也正在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负极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
据了解,全固态电池理论上具有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如果需要实现高能量密度,就需要采用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硅基负极因其理论容量远高于传统石墨负极,被视为实现高能量密度的理想选择。然而,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循环性能差和首次库伦效率低,成为行业共性难题。
对于全固态电池,负极中通常需要活性材料与固态电解质复配,以提高电极的离子传输能力。由于全固态电池中颗粒间为固固接触,需要极片实现高致密化,保证固固界面接触与离子传输。而对于硅基负极材料,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体积膨胀现象,从而产生不可逆组份,导致其循环性能较差,首次库伦率较低。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纳米化或核壳结构来缓解膨胀,但这些方法往往以牺牲电极压实密度为代价,导致离子传输性能下降。
亿纬锂能此次公布的“预锂化硅基负极”专利,提供了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该技术通过控制预锂化深度在1mAh/g-500mAh/g范围内,并精确调控预锂化前后压实密度变化比率在1.001至1.2之间。
这种方法在提高循环性能和首次库伦效率的同时,保证了负极具有较高的离子传输性能,从而提升了电池的综合性能。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专利2:改善固固接触界面
同样是9月12日,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还公布了另一项发明专利,专利名为“正极材料、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固态电池”,申请公布号为CN120637416A,申请日为2025年5月。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全固态电池的另一大挑战在于固固接触界面。与传统液态电池不同,固态电池缺少电解液对电极孔隙的浸润,导致界面接触不稳定,离子传输阻力大。
亿纬锂能的这项专利针对正极材料进行了创新设计。该技术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构建了一种特殊包覆层,该包覆层同时包含有机聚合物和无机固态电解质。
这种复合包覆层发挥了协同效应:有机聚合物提供良好的形变能力,适应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无机固态电解质则保障离子传导能力。
更重要的是,该包覆层还能降低界面化学和电化学反应速率,提高了界面稳定性,从而改善了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
专利与战略布局
亿纬锂能此次公布的两项专利直指固态电池量产化的两大关键技术瓶颈:负极材料体积膨胀和固固界面接触问题。
从专利申请时机来看,2025年5月的申请日期表明亿纬锂能早已进行相应技术储备。选择在当前公布,恰逢其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揭牌和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的重要节点。
具体看来,9月3日,亿纬锂能发布消息称,其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已在9月2日正式揭牌,自主研发的“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

图片来源:亿纬锂能
据介绍,亿纬锂能成都基地全面投产后年产能将接近50万颗电芯。该基地将分两期建设:一期预计于2025年12月建成,具备60Ah电池制造能力;二期计划于2026年12月实现100MWh年产能交付。
而此次下线的“龙泉二号”为10Ah全固态电池,具备300Wh/kg的高能量密度和700Wh/L的体积能量密度,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AI计算设备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
亿纬锂能表示,今年内的目标是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突破1000Wh/L。
由此看来,亿纬锂能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同步披露,向市场传递了明确信号:该公司不仅在固态电池研发上取得进展,同时也在推进量产化进程。
结语
两大专利的公布,进一步强化了亿纬锂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的正式揭牌和全固态电池的成功下线,标志着亿纬锂能的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而两项专利的公布,或只是亿纬锂能固态电池技术布局的冰山一角。亿纬锂能更多的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可能在持续推进中,等待合适的时机公布于众。
固态电池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亿纬锂能正在通过扎实的研发和快速的产业化,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