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到‘肺炎’就觉得‘抗生素能治好’,听到‘脑膜炎’就以为是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但没人知道肺炎链球菌才是主要病原,久而久之对PCV疫苗的重视程度自然不高。”近日,有业内人士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PCV疫苗的学名是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13价PCV疫苗(即PCV13)能够预防由13种血清型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IPD),IPD血清型覆盖率约90%,接种后的血清型抗体应答率接近或等于100%。但目前国内儿童3剂次PCV疫苗接种率仅为7.3%,与国际水平差距明显。
在健康儿童中,携带肺炎链球菌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这一细菌不仅仅是“肺炎推手”,还可能导致脑膜炎、败血症等致命疾病。
肺炎链球菌性疾病治疗面临三大挑战,国内疫苗接种率低下
2019年,肺炎估计造成全球74万名5岁以下儿童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14%。可能引发儿童肺炎的病原体有数种,其中肺炎链球菌是引发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原菌。
数据显示,我国超五分之一的健康儿童携带肺炎链球菌,5岁以下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的病例数占全球总病例数的12%,仅次于印度(占全球总病例数的27%),在全球位居第二。
在5岁以下儿童中,国内每年约有8000名儿童因为肺炎链球菌性疾病死亡。每个流感季,12%~20%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病例由流感导致,流感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入住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更高,43.1%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住院患儿出现了颅内并发症。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郝元涛近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国内,肺炎链球菌性疾病的治疗面临用药不合理、耐药性强、经济负担沉重的三大挑战,导致重症患者多、死亡风险大。疫苗作为最有效的公共卫生预防手段之一,应该成为防控工作重点,但当前疫苗接种仍然存在明显短板。数据显示,2021年时国内仅有16.13%的婴儿完成了这一疫苗的完整基础接种,12.47%的婴儿获得了加强剂量。
2017年—2021年,仅36.8%的PCV13报告接种数来源于中西部地区,与华东地区差异明显。除了经济因素外,认知状况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PCV疫苗不只是“肺炎疫苗”,期待地方试点“先行先试”
“HPV疫苗让人们看到了癌症可防控的希望,而PCV疫苗则关系到婴幼儿能否安全地度过生命早期的关键阶段,二者在公共卫生意义上同样重大。”
9月13日,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副主任吴丽娟告诉记者,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能预防癌症,PCV疫苗能预防儿童的死亡和严重后遗症。
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公众对这两款疫苗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因为,HPV疫苗被描述为“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预防恶性肿瘤的疫苗”,大众即便不懂医学,也能直观感受到癌症的危害,这种认知红利让HPV疫苗的推广获得了天然优势。
而PCV疫苗预防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性疾病是医学专业术语,在宣传时更多地被翻译成“肺炎疫苗”。但有些急性中耳炎、脑膜炎、败血症的致病菌也是肺炎链球菌,“肺炎疫苗”的叫法实际上缩小了公众对PCV疫苗预防范围的认知。
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1年,中国肺炎链球菌疫苗的市场规模由14亿元增至86亿元。随着其他新疫苗出现及13价肺炎疫苗产品销量不断增加,国内肺炎链球菌疫苗总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30年增至438亿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基于HPV疫苗的经验,地方试点的“先行先试”可以为一款疫苗的全国推广铺路,因为试点不仅验证了疫苗的防控效果,更能积累财政筹资、接种组织的经验,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提供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