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9月16日电 题:河北新河:平原农业求“新”记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闫起磊、岳文婷
“南菌北种”结出“软黄金”、“小田并大田”激活“碎土地”、“水系连通”重塑“平原水乡”面貌……河北省中南部平原上的传统农业县新河,近年来积极破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品牌不响等难题,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展现新气象。
科技赋能种出“新庄稼”
走进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西流乡南马庄村的众乐种植专业合作社,数十个“5G智慧微工厂”整齐排列。合作社负责人张世清介绍,这些微工厂可以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每茬金耳可采2500斤左右,收益有6万多元,每年采摘6至9茬。
野生金耳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今,通过物联网智能调控系统,金耳“跨越山水”在新河县扎下了根。
“我们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了500亩的金耳、羊肚菌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亩均增收3000元,400余户农户受益。”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立岭说。
近年来,“新河金耳菌中黄金”名片不断擦亮。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新河县在燕赵品牌发展大会上推介金耳食用菌产业品牌,获得与会专家赞誉。新河金耳还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新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程鹏说,近年来,新河县聚焦技术、品牌、规模、市场四个要素发展现代农业,依托南马庄片区建设了20余个特色种植基地,为农业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劲动力。
规模经营拓展“新天地”
在新河县白神首乡东团村康兴家庭农场,金银花田绿意盎然。“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000多亩地,种植金银花、花生、小米等,还养了柴鸡、肉鸭等。”新河县康兴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岗说,农场常年用工,光是金银花采摘就能吸纳300多名村民。
家庭农场“多点开花”的同时,大型农业项目也在新河落地。在南马庄村的高标准种植示范农场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高效运转。中化现代农业河北有限公司新河示范农场主管陈阔说:“公司在南马庄村流转土地1000余亩,采用移动式精准灌溉系统,达到了节本增效的效果,玉米亩产预计增加20%以上。”
据介绍,中化现代农业河北有限公司将投资5200万元建设15000亩大田作物种植示范基地,通过“技术推广+种植示范+产后服务”模式,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或定制化服务,致力于打造冀东南区域粮食产业示范集散基地。
近年来,新河县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等方式,引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县共发展培育家庭农场33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10家、市级示范14家。
水系连通绘出“新图景”
在新河镇白穴口村千亩莲藕种植基地,村民们正用植保无人机对藕塘施肥。种藕大户王庆章边忙活边介绍,水系连通不仅让他们取水方便,水质也很好。
“千亩藕塘所在地块地势低洼又盐碱化,过去几乎年年受涝,难长庄稼。”白穴口村党支部书记孟志勇说,自从引进莲藕种植,劣势变优势,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约28万元。
近年来,新河县实施了总投资超过5亿元的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下大力气疏通县域水系,实现地表水灌溉100%,11万亩农田浇灌条件得到改善。
新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福春说:“依托水系连通,我们因地制宜引导农民种植浅水莲藕,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打造集莲藕种植、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规模经营、水系连通等带来的红利,是新河县从脱贫迈向振兴的生动注脚。当下,新河县正加快实现华丽转身,居民生活不断改善。2024年,新河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3%、7.1%,增速分别位列全市第二、第一。
“我们将持续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围绕延链补链引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的良好局面,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河县委书记韩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