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此次《报告》一大看点是国务院对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的部署。不过,其中并未涉及具体的财政增量政策。
但财政宏观调控已经更加灵活、主动,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以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比如,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财政宏观调控总体要稳,但在形势变化较大时,也要及时调整、增强针对性灵活性。下一步财政政策统筹考虑防风险和促发展,始终留有后手,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
上述国务院《报告》在部署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时,具体提出七大要点。其中第一个要点是,用好用足更加积极财政政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前瞻性地确定了今年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政策力度较大,比如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因此此后的财政政策基调是落实好既有政策部署。
此次《报告》在这方面具体部署也是如此。比如,近期多部委发布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政策,以提振消费。《报告》要求,继续实施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落实落细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
面对关税战、贸易战等复杂内外形势,《报告》部署的第二项财政重点工作,是全力支持稳就业稳外贸。
比如,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做好公共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稳岗扩岗等工作,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保障好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支持企业稳订单、转内销、拓市场、保运营,切实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这从财政支出数据中也能得到印证。比如,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27621亿元,同比增长9.8%。在同期10项支出科目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规模和增速均最大。
《报告》部署的第三项财政重点工作是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比如,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报告》部署的第四项财政重点工作。比如,强化“一老一小”服务,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实施好育儿补贴、学前教育免费等政策。
今年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民生,投资于人。比如,近期国家财政已经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目前育儿补贴申报工作已经展开,今年1月起3岁以下孩子可每月补贴300元,直至满三岁,一个新生儿最高可领10800元。而今年9月幼儿园大班孩子上学,家长已经不用缴纳相应标准的保教费,而这笔钱由财政买单,预计给家长一学期减负200亿元。
《报告》部署的第五项财政重点工作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具体包括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兜牢“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等。
比如,《报告》称,继续实施一揽子化债政策,在稳步推进隐性债务置换的同时,严禁新增隐性债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目前总额12万亿元的一揽子化债政策正快速落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明显减少。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化债推动了融资平台加快退出。
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资平台实现退出,意味着60%以上的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经清零。与此同时,财政部今年年内两次披露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释放严监管信号,避免“一边化债、一边新增”。
《报告》部署的第六项工作是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和水平。比如,在财税改革方面,《报告》称努力在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零基预算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消费税改革、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这方面已有进展。比如,今年以来地方密集发布政策文件推动零基预算改革,以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财政部税务总局今年8月发文取消了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符合公平税制政策目标。
《报告》部署的第七项财政重点工作是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比如,推动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新上重大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水平相适应,力戒大手大脚、寅吃卯粮,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用在发展所需、民生所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