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技是如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
在今天(9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何宏平表示,科技创新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力量。中国科学院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科院已经建成覆盖全国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与研究体系,包括国家级台站、院级台站。“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为一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如鼎湖山、卧龙、九寨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西双版纳生态站通过长期观测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为亚洲象及其伴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通过保育羊肚菌、兜兰等新种质以及研发配套技术,形成了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第二个方面是系统编纂权威志书与名录,“这也是科学院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擅长的一个领域”。基于长期科研积累,中科院每年会更新和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并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多个专题卷,包括高等植物、脊椎动物以及大型真菌等,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9月6日,正在西藏林芝开展气象探测的中国科学院浮空艇。摄影/章轲
第三方面,主要是强化科学院科技智库引领作用。比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家首次提出并推动“长江十年禁渔”,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流域生态恢复提供了关键支撑。
此外,中科院还牵头“科技支撑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建设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以及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为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中科院提出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已应用于多个国内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
何宏平介绍,我国于1973年加入该计划;积极参与并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探索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