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权益市场热度维持高位,带动不少含权理财产品收益水涨船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多只理财公司发行的混合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飙升”超过10%。其中,有混合类产品近3个月的区间涨幅超过10%,对应年化收益率更是高达40%。
在业内看来,发展权益投资是理财行业面对利率下行等挑战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当前“长钱长投”号召之下,理财公司纷纷加码布局权益资产,而兼顾稳健性与灵活性的混合类产品成为众多机构发力的重点,也是吸引长钱的重要突破口。
多只混合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超10%
近1个月来,沪指屡创年内新高,搭乘股市回暖东风,多只混合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近期明显走高。
以民生理财发行的一款“民生理财银竹混合灵动A股机遇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近3个月(6月13日~9月12日)区间涨幅达到10.03%,对应的年化收益率更是高达40.26%。
据悉,该产品的风险评级为较高风险(四级),业绩比较基准方面,封闭期内绝对收益目标为20%,封闭期结束后为4%~8%(成立以来年化)。产品采用多元多策略投资策略,分散系统性风险,以达到产品收益目标。
据产品亮点介绍,其精选出被市场相对低估、具有良好成长性、分红能力良好且长期投资价值突出的优质个股和业绩表现稳定,风险调整后业绩优秀的基金进行投资,同时积极布局经济复苏和稳增长环境下符合国家支持方向的重点行业,享受宏观经济发展的红利。
查阅该产品2025年半年度报告可以发现,截至半年度末,该产品间接投资股票资产占穿透后总资产的比例为13.65%,间接投资基金占穿透后总资产的比例为69.33%,其中债券及货币类基金占比32.36%。
此外,记者注意到,工银理财发行的数款混合类产品近1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也明显走高。例如,一款名为“两权其美混合类1年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1号(定增优选)”产品近1个月(8月5日~9月9日)年化收益率达到13.1%。其2025年半年报显示,权益类投资占穿透后总资产的比例为13.98%。
联合智评定期发布的理财指数显示,截至9月9日,混合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明显抬升,无论是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产品指数的收益表现均是如此。
所谓混合类理财产品,即投资于债权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上述任一类资产的投资比例都小于80%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一个明显特点在于,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随时灵活地调整各类资产之间的比例。
普益标准归纳称,相比其他理财类型,混合类银行理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稳健性与灵活性兼备:与现金管理类或定期存款等产品相比,它的收益潜力更高,同时可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和抗通胀能力;与纯债类理财产品相比,它通过适度配置权益资产增加了组合收益机会;与权益类理财产品相比,其风险更可控,波动较小。
“存款搬家”浪潮下,银行理财如何吸引“长钱”?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叠加权益市场回暖的背景下,居民“存款搬家”的现象仍在延续。
从央行近日公布的8月金融数据来看,8月居民存款新增1100亿元,同比少增6000亿元。同时,8月非银存款新增1.18万亿元,虽环比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大幅多增。另外,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剪刀差进一步收窄至2021年6月以来的最低值。
广发证券宏观团队研报指出,从存款结构来看,居民存款大幅少增,非银存款大幅多增,与7月份特征类似,居民“存款搬家”的趋势继续强化。
“在8月权益市场交投活跃,赚钱效应持续改善背景下,居民和企业将定期存款用于投资理财,居民存款向权益市场搬家趋势仍在持续。”招商证券研报也给出类似观点。
在此背景下,理财瞄准权益市场可谓大势所趋。事实上,去年以来,鼓励理财资金入市、助力资本市场增量资金注入的号召不绝于耳。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配套细则,标志着银行理财产品正式获得参与A股IPO网下打新的资格。
目前,已有银行理财子公司抢先试水A股IPO网下打新。“整体来看,目前新股市场的回报还是比较不错的,在相对低风险的情况下会对产品收益有所增厚,这也会增强混合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理财公司权益投研部负责人对记者解释,目前仅有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可参与网下打新,且需要达到相应的规模门槛,但目前权益类理财产品极少有能达到相应规模的,因此有机会享受这一“红利”的几乎都是混合类产品。
上述人士同时表示,权益投资是各类资管产品收益的重要来源,在目前国内利率中枢下移的背景下,理财权益投资的必要性更为突出。而在吸引理财客户“长钱”方面,借鉴保险等长钱投资机构的投资实践,能够满足客户稳健增值需求的混合类产品会是一个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