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吴佳霖广州报道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驱动产业提质升级的强劲引擎。从智能家居到智慧港口,从医疗健康到轨道交通,AI已成为赋能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9月15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平行专题研讨在广州举行,围绕“场景牵引、生态赋能、要素流动”三大抓手,湾区AI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迭代之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关键命题。如何让AI“能用、好用、用得起”,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区域基础为AI技术落地提供了场景与生态支撑。目前,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稳居中国的第一方阵,企业的集群效应显著,已经形成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布局,硬科技实力与多元应用场景实现了深度地融合。
粤港协同也深度发力。香港依托世界顶尖学府的科研积淀、国际化人才网络及要素资源自由流动这些独特的优势,在基础研究、算法创新及国际标准制定等领域持续发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了源头的活水。
场景为王,协同为要,共同打造AI产业高地。广东省贸促会副会长姚信敏在会上表示,“粤港两地携手共进、协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既是顺应全球科技浪潮的战略选择,更是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动AI从“能用、好用”走向“用得起”
判断AI价值的标准,主要是“能用、好用、用得起”。在广东,AI技术的产业化已经实现了从试点到规模化的跨越。
如何验证AI技术“能用”,如何在实践中让AI技术“好用”?广州南沙瞄准应用场景推动AI技术从“能用”进入到“好用”的关键阶段。
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南沙区政府副区长邢桦介绍,南沙主要是以“要素+研发+场景”的系统打法,推动AI加快赋能产业提质升级。
目前,南沙已集聚近200家AI企业,覆盖芯片研发、算法创新、自然语言处理、智能驾驶等关键赛道;在自动驾驶领域先行先试,是全国首个全域开放路测并进入商业运营的地区,自动驾驶出租车、网约车、清扫车常态化运行。
例如,广州港四期凭借“北斗+人工智能+百辆无人导引车”模式,实现了全自动化协同,单体年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南沙还率先推出城市AI图书馆、自动驾驶重卡车队、元宇宙政务服务中心,形成高频、刚需、可衡量的“应用矩阵”。
为打造平台生态,南沙与华为共建AI生态基地,成立由163家成员组成的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并设立粤港澳AI产业赋能中心,提供培训、产研、会展、招商、出海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为支持以系统性支持推动AI从技术从“可用”走向“好用”,南沙每年安排超2亿元专项资金,配套总规模16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与人工智能基金,实施“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策略;南沙还享受国家赋予的“双十五”税制红利,并对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实施“港人港税、澳人澳税”。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龚晓峰表示,“不管什么新技术,关键在应用,用得起才是真理。必须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方式、商业模式、投资方式、贸易方式紧密结合,才能真正长出新的产业与业态。”
“用得起”的前提,是要素齐全,生态完备。广州围绕“规模化、快落地”加快在多领域开放应用场景。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和高技术处处长、广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陈苑介绍,广州已推出交通、教研、电力等行业大模型,集中开放首批60个应用场景,并在医疗、能源等领域推进两个人工智能中试基地,打造“首试首用、集成支撑”的应用体系。
“广州人工智能产业的特点,体现在要素齐,产业生态优,场景落地快。”陈苑说。
除了政府积极构建产业生态,企业也在加速将技术应用到具体场景中去。
长期以来, 佳都科技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行业的应用,特别是在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治理等领域。佳都科技集团副总裁李然总结出了链主企业的方法论,“AI要解决三件事,技术的问题、场景的问题、生态的问题。好不好用看能不能用起来,能不能用起来看能否降本增效,最终要落在收入与质量的提升。”
大湾区是全球AI跨境合作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广东省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特别是在电子、家电和汽车等行业,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景,其在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更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大湾区汇聚了众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为人工智能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当下,人工智能成为技术竞争的“黄金赛道”。在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广州、香港、澳门,具备“算法+产业+资本+制度”多重优势,是全球少有的AI跨境合作高地。
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高级副总裁郭雅雯表示:“香港不仅是一个城市,它是大湾区‘走出去’的平台,是汇聚全球资源的‘超级联系人’。”据介绍,将有高达四成的内地企业经由香港“出海”。
今年6月,来自上海的英方软件今年6月份在香港建立国际总部,以香港为据点,服务海外市场。北京的机器人独角兽企业极智嘉,早在2020年在香港设立了亚太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并于今年7月份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实际上,香港是唯一一个可以和大湾区国内数据连接的地区,也拥有连通世界的平台优势和成熟的法律体系。从5所全球排名到100的大学到数码港10月将提供的300P算力,从30亿港元人工智能补助到新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作为全球金融与科创资源的交汇点,香港正加速打造AI的“全链条供给”。
而在资本通道方面,香港持续位居全球领先IPO市场,上市制度针对生命科技与特专科技企业(18A/18C)持续改革,打通硬科技企业从成长期到资本市场的“快车道”。
近年来,香港正在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以新田科技城和港深科技创新园为核心,与深圳实现深度融合。郭雅雯介绍,这里规划了相当于17个香港科学园的创科用地,未来将会提供超过21万就业机会,并配套国际临床的实验所、人才公寓和大学教育城,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学园生态圈。
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郑松岩介绍,数码港面向内地与本地科企提出了“四个对接”:对接行业客户与跨国公司,帮助企业完成从技术原型到行业级解决方案的“适配”;对接本港、海外与内地的多层次投资机构,贯通从天使到成长期的融资链;对接东南亚、中东、欧美市场,组织路演与落地服务,推动联合“出海”;对接本港与海外资本市场,协助企业办理上市与合规,缩短“资本化”路径。
与会的工商界人士建议,粤港可在南沙、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探索“负面清单+沙盒监管”模式,为数据跨境流通、科研资金跨境汇兑、人才资质互认等提供先行先试的制度空间。“以规则定边界、以试点促开放”,通过可控风险下的“先试先用”,提升颠覆性成果的孵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