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对内地生物医药企业持续释放吸引力。
Wind资讯数据显示(下同),截至9月15日,年内在港上市的61家公司中,按第18A章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以下简称“18A公司”)有10家,合计首发募资额约80.50亿港元。对比来看,去年全年仅有4家此类公司在港上市,合计首发募资额仅15.12亿港元。
从二级市场来看,今年港股生物科技企业的市场表现亮眼。截至9月16日收盘,年内恒生创新药指数累计涨幅约110.01%,部分18A公司的个股涨幅已超200%。
2018年,香港交易所在《上市规则》中增设第18A章,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申请上市。截至9月16日,累计有77家按第18A章制度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合计首发募资约1298.22亿港元,总市值约1.70万亿港元,涵盖抗体、小分子、疫苗、创新医疗器械、手术机器人及细胞疗法等领域。
按第18A章递表企业增多
今年以来,18A公司的IPO进程愈发活跃。除了年内在港上市的10家18A公司外,还有24家生物科技公司按第18A章规则递表。
从产品业务来看,年内上市的18A公司大多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尤其是针对代谢疾病、肿瘤、罕见病等领域的前沿疗法。例如,广州银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诺医药”)、派格生物医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格生物医药”)均涉及GLP-1类药物的研发。
年内港股18A公司上市首日普遍表现优异。银诺医药在8月15日上市,首日股价涨幅为206.48%;江苏中慧元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月11日上市,首日涨幅达157.98%。
市场对按照第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存在高成长性预期。有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些企业多处于研发或临床阶段,其估值逻辑高度依赖于未来产品的商业化潜力。一旦核心产品获批上市或取得关键临床进展,对股价会产生积极影响。
香港贸发局研究副总监(代理)赵永础表示:“中国香港不仅提供金融资源,还利用其技术优势,帮助合作企业开拓内地及海外市场,其中香港先进的临床试验能力,以及取得的临床试验数据均获国际认可,使香港成为拓展全球生物医药业务的理想地点。”
资金偏好生物科技板块
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的繁荣受益于第18A章上市规则的制度改革,也离不开多元化投资者群体的积极参与。
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程度显著提升。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港股生物科技板块占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34%。其中,不少国际投资机构积极布局创新药赛道,18A公司获得大量资金支持。
内地机构投资者也成为生物科技板块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尤其是多家内地大型基金成为港股生物科技公司的股东。
南向资金也通过港股通持续涌入。业绩排名靠前的医药主题基金普遍重仓港股创新药标的,如信达生物制药、欧康维视生物等。这些标的在二季度市场表现强劲,从而推动相关基金净值显著增长。可以说,内外资机构的加码为18A公司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持。
不过,更根本的原因在于18A公司自身实力的提升,市场对港股生物科技行业的估值逻辑逐渐发生变化。国金证券研报认为,随着18A公司进入产品收获期,估值逻辑将从研发管线预期转向商业化能力验证。一方面,港股生物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尤其在肿瘤、代谢病等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18A公司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愈发活跃。据光大证券统计,2024年,港股18A公司共完成81项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达450亿美元。
此外,国际资金也参与了部分18A公司的IPO募资。以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强大,涵盖了国际医疗专业基金和长线资金,如OrbiMed、Sage Partners等均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美元基金。
“港股市场中存在大量熟悉生物科技企业投资逻辑的投资者,更倾向于承担风险,以期获得未来可能的高回报。”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企业在港上市后,更便于其在全球设立研发中心、拓展国际市场、进行跨境并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