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琼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求是》发表文章《坚定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持续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完善》。文章称,全球金融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球地缘冲突持续演进,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抬头,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加速变革。文章围绕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体系、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四个方面具体展开探讨。
文章称,从历史看,国际货币体系始终处于演进之中,国际主导货币的更替反映了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本质上是国家竞争力的迭代。国际主导货币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由一国主权货币来承担存在内在的不稳定问题。国际上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越来越多。
“过去10多年,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金融层面,相关讨论也主要是在经济金融层面。当前新一轮的讨论,更多来自地缘政治层面。这方面的讨论大致有两个方向。”文章显示。
第一个方向,是如何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和负面影响,形成少数强势主权货币的良性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
文章称,过去20多年中,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欧元于1999年诞生,目前在国际货币的使用中仅次于美元。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货币排名中稳居前三位;按全口径计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位列全球第三。
文章认为,国际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有助于推动主权货币国强化政策约束,提升国际货币体系韧性,更有效地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继续朝着少数几个主权货币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制衡的格局演进。无论是单一主权货币还是少数几个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主权货币国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强化国内财政纪律和金融监管,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
第二个方向,是由一种超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主导货币,讨论比较多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
文章称,推动特别提款权成为国际主导货币,需要各成员国在政治层面形成共识,而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操作层面,需要优化机制安排,逐步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在分配和发行机制上,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特别提款权主要用于危机应对,多采取一次性大额发行的方式,未来可增加常态化特别提款权发行并扩大发行规模。在使用范围上,需要积极推动私营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在国际贸易、投融资活动中广泛使用特别提款权,发行以特别提款权计价的债券,提升特别提款权作为储备资产的作用,并建立适应大规模使用的特别提款权结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