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城市街头,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平稳穿梭,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让人们的通勤指令随声即达;忙碌的汽车生产车间里,上下翻飞的机械臂在AI算法指引下精准作业……“十四五”期间,这样的场景已从新鲜事变成常态。
相关数据显示,五年来,全国工业增加值从31.2万亿元攀升至40.5万亿元,先进制造业版图持续扩大,而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成为其中耀眼的增长极。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更多见了”,还“更好开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突出了”。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交汇点,多位行业专家一致认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将锻造新质生产力作为下一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安铁成认为,结合当前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十五五”时期的新任务,建议汽车产业平稳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做优增量的基础上,盘活存量,通过技术改造、供应链重塑等推动传统燃油车低碳化转型,并加速前沿技术成果转化,探索智能网联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同样提出要提升供给质量,以技术创新激发潜在消费需求。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吴松泉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新旧动能转换是“用新的经济动能来代替旧的经济动能,或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模式”,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意味着要加速发展低碳汽车、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
从实际成效来看,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已取得初步成果。今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市占率达45.5%,对传统燃油车替代效应进一步增强。同时,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50%,位居全球首位。
业内专家认为,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我国汽车产业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其中的风险点和挑战。比如:目前部分传统燃油车产能已出现闲置,相关产业链面临转型压力;市场竞争中出现的“内卷”与价格战,导致全产业链盈利水平承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分析,目前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冷热不均,归根结底是产能与准入等方面的政策尚未打通。建议通过“出清一个、进入一个”的方式,借助拍卖、重组等机制增强市场活力与创新动力。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如何进一步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潜力,则成为“十五五”期间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吴松泉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汽车产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是处理好先立后破与统筹兼顾、传统赛道与新兴赛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围绕这一思路,安铁成认为,汽车产业要聚焦“卡脖子”领域,围绕车载高端芯片、新一代能源动力体系、新型底盘架构等重点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要发力未来汽车前沿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使用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
这一建议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在9月初召开的工信领域“十五五”规划企业座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明确强调,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拓展“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落地。
而在近期举办的2025泰达汽车论坛上,“汽车产业数智化生态建设”也成为共识,与会嘉宾纷纷提出,要以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为突破口,重构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现阶段,汽车企业加速向人工智能产业靠拢,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座舱、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就是在通过具体实践,锻造汽车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际化合作水平,也是汽车产业在“十五五”期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汽车出口61.1万辆,同比增长19.6%。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8.7万辆,同比下降3.5%;新能源汽车出口22.4万辆,同比增长1倍。
安铁成认为,要延续目前汽车出口的趋势,“十五五”期间应继续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布局,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智能网联、碳减排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提升我国在全球汽车治理中的贡献度。
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领域均具备一定优势,有条件将这些优势和经验转化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话语权。多位受访专家强调,展望“十五五”,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持续深化、新质生产力的不断锻造,我国汽车产业将在技术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在产业生态上构建更强韧性、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