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7 02:25:30 股吧网页版
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来源:经济日报

  消费者是最终为预制菜买单的人。筑牢信任、打消消费者顾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信息透明。商家明确告知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不玩文字游戏,不混淆概念,消费者自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西贝和罗永浩的一场争论,把很多人的目光从外卖页面重新拉回了线下餐厅。在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之际,有这样一场大讨论或许不是坏事。热搜推动公众关注,相当于进行了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争论中,很多人呼吁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这确实是解决当前预制菜争议的关键一步。去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曾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不过,从这次激烈的意见对撞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商家口中的预制菜和政策文件中的预制菜,说的好像不是同一回事。

  消费者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我们可能搞不懂预制菜的官方定义,但直觉告诉我们:冷冻18个月的腌鱼、开袋即热的料理包,不太符合普通人对“现做”的定义。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往往比行业术语更深入人心,理应成为预制菜国标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这提醒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标准时,不仅要考虑行业发展趋势,还应考虑消费者体验与接受度,最大限度寻求多方共识。

  餐饮业真正的“当家菜”是信任。我们去一家苍蝇馆子,是相信老板的手艺;多花钱吃米其林、黑珍珠,是相信品鉴的标准;走进麦当劳、肯德基,是相信统一的品控。这种信任需要“慢炖”,却极易“糊锅”,有时候,可能就因为一道未经明示的预制菜导致口碑反转。筑牢信任、打消消费者顾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信息公开透明:商家明确告知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不玩文字游戏,不混淆概念,消费者自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此,商家和相关标准都应回应消费者的合理期待。

  市场的反应往往快于标准,如今的餐饮业已悄然分化出两条路径:

  一种是“效率型”餐饮。一些连锁快餐、外卖专门店大大方方用预制菜,追求标准化与出餐速度。像肯德基、萨莉亚,消费者清楚它们的模式,该买单的还是愿意买单。

  另一种是“体验型”餐饮。很多大排档、特色店挂起显眼的“新鲜现炒”“手工现制”招牌,核心卖点是技艺和锅气。最近,很多现炒餐馆开启了后厨直播,大厨们乐呵呵地颠锅、翻勺、旺火爆炒,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热腾腾的烟火气,喜欢热乎气的客人应该爱这一口。

  餐饮行业的分化就像喝咖啡,有速溶咖啡的高效稳定,也有手冲咖啡的慢萃香浓,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只要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

  预制菜已经发展成为大产业了,不仅很多餐饮企业用,不少家庭隔三岔五也会买点快手菜。在食品工业日趋发达的大背景下,规范的预制菜并不等于廉价或不安全。虽然口感可能不如现炒,保存期又那么长,听起来也有点儿劝退,但正规企业其实比很多小馆子更重视食品安全。用优质原料做的预制菜,成本说不定比一些小店的“现炒”还高。

  既然预制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需要被重申:吃什么、怎么吃,最终选择权应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是最终为预制菜买单的人,他们的信任与认可,才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