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关村科学城,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0”和“1”的味道。在北京科学智能生态加速演进之际,一条完整产业链在这里悄悄闭环。科学智能这株“未来之花”把根须扎进北京这片科技创新“高原”最肥沃的土壤,拔节、孕蕾、绽放。
北京这片科创沃土拥有让众多创新主体接踵而至的“土壤配方”。具体到科学智能的推动力,不仅有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等顶尖院校沉淀百年的学术累积,为产业提供足够浓郁的学术氛围,更有许多不能不提的必备“养分”。比如,统筹算力资源建设,推动海淀、朝阳、亦庄、京西等地打造智算高地,累计智算资源超3.3万P;上线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开放共享一批科技期刊论文多模态解构数据集……
为推动科学智能发展,仅中关村科学城所在的海淀区,就设立200亿元科技成长基金,构建“子母基金联动”的投资矩阵;推出“人工智能人才特区20条”,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和青年才俊到此发展;打造人工智能创新街区、AI原点社区、AI北纬社区,多措并举厚植科学智能发展沃土,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生态。
此外,基于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建立数据沙盒监管机制,北京还为产业发展提供可信数据空间和智算资源,推动科研数据等参与模型训练。算力券、场景开放清单就像毛细血管,把政策“血液”输送到每个科研团队的神经末梢;从“AI4S”到“AI+医药健康”“AI+新材料”,层层搭棚,将阻碍创新的“风刀霜剑”隔绝在外。
正因这些阳光雨露的滋养,北京才成为科学智能快速发展的“沃土”,能在最短时间内孕育出全球首个“读文献—做计算—做实验”全链路AI科研空间站、首个2100亿参数的跨模态生物语言大模型……让“从0到1”的原创之花、“从1到10”的转化之花、“从10到100”的产业之花,在同一座城市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并不急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成败,而是让“乔木”“灌木”“苔藓”各得其所。不仅有算力、数据、资本、政策的叠加,更有对“长远”二字的耐心——愿意给一颗种子时间,给一次失败包容,给一个青年团队时间去长成参天大树。
在这里,顶尖团队做0到1的原始突破,中小企业做场景落地,政府则是默默耕耘的“园丁”,疏通阻碍创新的底层“梗阻”,却不喧宾夺主。在这片土壤中,问题从来不是判决书,而是下一次“追肥”的配方。
如今在北京,科学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正推动形成工业研发新范式,加快具身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初步呈现出产业化应用潜力。这座城市,正在用首都的站位、全球化的视野、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孕育下一批能够改变人类命运的“前沿之花”,探索更多连接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