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破海上发射核心技术,到构建“星箭产研用”全产业链生态,再到国企与民企形成合力,山东以“链式”发展重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一幅覆盖“陆海空天”的产业新图景已然铺展。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山东省政府新闻办记者见面会上获悉,山东正以“海上发射牵引,工业基础支撑,产业链协同”为依托,构建起“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航天全链条产业生态逐步成形
“济钢造卫星零件了!”在见面会现场展示区,济钢集团带来的卫星AIT总装装备、空间行波管等产品,让不少记者惊叹这家曾经的老牌钢铁企业的转型魄力。
2017年,为响应国家产能调整号召,济钢关停全部钢铁产能,开启“二次创业”。当不少人以为这家老国企会就此沉寂时,济钢却将目光投向了商业航天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济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仕君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依托扎实的工业制造基础,公司围绕航空航天产业链条中的制造环节、检验检测和试验环节,生产制造火箭、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航空航天产品的零件、部件、组件、结构件等要求较高的工业产品。如今,济钢已与深蓝航天、星河动力等绝大多数商业火箭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初步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测试”的航天产业生态链。
位于烟台市海阳的东方航天港是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也是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自东方航天港建成以来,已成功保障4型固体火箭18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15颗卫星送入太空;国内首艘专业海上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配备双冗余动力定位系统,可实现无人远程控制;3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具备年总装50发火箭的产能,成为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总装基地……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四位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
“年内我们将形成液体火箭海上发射和系统试验保障能力,力争实现一次液体火箭海上发射,填补国内空白。”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华在发布会对上证报记者说。
截至目前,已有30个总投资达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落地东方航天港,“星箭研制,高端配套,卫星应用,航天文旅”的全链条产业生态逐步成形。
民营力量激活产业新动能
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2020年成立的民营企业,仅用3年就研制出“引力一号”火箭,并于2024年1月在海阳海上首飞成功。该火箭一举成为全球运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有效弥补了我国大运力火箭不足的短板。
“当前,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对火箭发射的需求巨大,‘GW星座’和‘千帆星座’远景规划卫星超2.8万颗,单靠长征系列火箭远远不够。”东方空间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在见面会上表示,这是民营航天企业的机遇。
同样在民营航天领域崭露头角的还有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有限公司。“9月9日凌晨,我们刚刚将吉利星座第五轨11颗卫星送入太空。”上合航天总经理丁晟在见面会上介绍,吉利星座已部署52颗卫星,今年将完成64颗卫星组网目标,为全球用户提供极具竞争力的、安全可信赖的实时数据通信产品与服务。
从钢铁基地到航天产业新高地,从单次发射到全产业链布局,从国企引领到民企发力,山东商业航天正以“链式”发展铺就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航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