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从5方面提出19项具体措施,包括: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文博场馆、景区营业时间,优化预约方式,鼓励推行免预约;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
受访专家表示,《政策措施》旨在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具体措施充分展现出政策的全面性、创新性和前瞻性。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我国服务消费市场有望迎来新一轮的繁荣发展,在支撑国民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服务消费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服务消费增势稳定,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快于商品零售额增速。其中,“旅游+”“体育+”等融合消费场景加快培育。旅游出行、文体相关服务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9项具体任务措施从培育平台到丰富供给,从激发新增量到加强支持保障、再到健全统计监测制度,每一项举措都紧密围绕服务消费市场的痛点和需求,精准发力。
在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方面,《政策措施》明确,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工作方案》,从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平台载体、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标准引领、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工作举措;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消费从注重物质转向物质与服务并重,且对服务品质、种类要求更高。《政策措施》对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进行了部署,如挖掘传统文化IP市场价值,打造服务消费新场景;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赛事,支持地方举办大众体育赛事;培育多元化教育和培训市场等。
《政策措施》还提出,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场地支持和适当运营补助;放宽中高端医疗、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准入,减少限制性措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民营资本进入,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付一夫认为,当下民众对服务消费的需求日益多元,《政策措施》聚焦“一老一小”、健康医疗等领域,像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旨在解决民众生活痛点,提升生活品质,增强民众幸福感。比如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激增,政策围绕此展开部署,可缓解养老服务压力。
此外,《政策措施》要求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包括: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养老、托育、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按市场化原则投资符合条件的服务消费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相关领域投资;综合运用货币信贷等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可持续支持服务消费;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等。
“随着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服务消费市场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展望未来服务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付一夫说,从需求端看,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精神文化、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同时,人口结构变化也在重塑需求。
供给侧同样发生着深刻变革,科技赋能服务消费成为关键趋势。付一夫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服务更高效、个性化。并且各服务领域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如“文旅+体育”“康养+医疗”等跨界业态不断涌现,将创造出更多新的消费场景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