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的“包容基因”正在改写硬科技企业的成长叙事。正如上交所副总经理王泊在“硬科硬客”2025年会上所言,科创板以包容性改革破壁垒,坚持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打开“资本入口”。这种打破常规的魄力,让一批曾因“未盈利”被挡在资本门外的硬科技企业,不仅获得了成长的“第一桶金”,更在资本市场的滋养下,从实验室里的图纸走向产业应用的前沿,书写着从“技术突破”到“行业领跑”的跨越故事。
如今,随着科创板“1+6”政策的深化实施,这份包容正在升级为更精准的赋能。它既为处于研发攻坚期的企业兜住底,也为冲刺产业化的企业加把劲,让每一份“暂时的不盈利”都成为孕育未来的种子,在资本市场的沃土上扎根生长。
上市路径多元包容底色鲜明
科创板立足硬科技企业发展规律,设计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二至第五套均不设净利润要求,构建起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领域未盈利企业的“多元上市路径”,实现“因材施教”的精准赋能。
其中,第二至第四套标准分别以“营收规模+研发强度”“营收规模+现金流”“营收规模+市值”为核心考核指标,相对应地,充分覆盖了具备“研发攻坚”“建立稳定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等特点的“硬科技”企业。而第五套标准则不设置业绩要求,但也更考验“硬实力”,核心考核条件是“市值+阶段性研发成果”,适用于尚未商业化但技术领先、市场前景明确的创新企业。
六年来,这一包容性制度设计让各类硬科技企业各得其所。19家企业通过第二套标准上市,包括寒武纪、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等,上市后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百济神州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72.78亿元,占营收比例为42%,稳居A股药企榜首;17家企业适用第四套标准,如百利天恒、芯原股份,上市后商业化能力快速提升,当前平均市值达375亿元,是上市时30亿元门槛的10倍以上;17家企业采用第五套标准,涵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均已实现自研产品上市或进入上市申请阶段,技术价值逐步显现。
成长动能强劲产业突破亮眼
截至目前,受益于资本市场赋能,54家上市时未盈利的科创板企业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不仅实现业绩持续改善,更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就一批行业“DeepSeek时刻”。
从经营数据看,这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显著。2024年,54家企业合计营收1745亿元,同比增长24%,26家营收超10亿元;合计净亏损136亿元,同比减亏36%,22家实现首次盈利并“摘U”。天岳先进、拓荆科技从上市前连续多年亏损,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突破1亿元、6亿元,实现质的飞跃。2025年上半年,相关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99亿元,同比增长8%;合计净亏损15亿元,同比减亏70%,百济神州首次实现半年度扭亏,寒武纪连续三个季度盈利,头部企业迎来关键业绩拐点。
在产业突破方面,一批龙头企业凭借技术实力站上全球舞台。创新药领域,百济神州的肿瘤治疗新药泽布替尼上半年销售额超百亿元,成为国产创新药标杆;百利天恒研发的全球首个完成III期研究的双抗ADC药物iza-bren,海外授权交易一度创国产创新药纪录,推动我国创新药从跟跑发展到领跑。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发挥“链主”作用,带动上游沪硅产业、拓荆科技等打破材料设备国外垄断,以及下游寒武纪攻坚AI算力芯片,形成了产业链协同创新格局,自主可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天岳先进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奥比中光在具身智能、信科移动在6G通信等前沿赛道,均取得一系列技术新突破。
政策持续发力培育生态提质
值得肯定的是,科创板不断深化制度创新,今年推出“1+6”政策体系,通过搭建“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等举措,进一步拓宽未盈利硬科技企业的资本通道,政策乘数效应加速显现。
“1+6”政策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包容范畴,“科创成长层”通过“入层-培育-出层”闭环管理,对未盈利企业实施集中培育,辅以差异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支持创新与防控风险间实现平衡。正如王泊所言,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为研发攻坚期的技术突破型企业送上“及时雨”,让其无需等待“盈利答卷”即可获得资本支持,努力打通硬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注意到,目前政策成效已初步显现。自“1+6”政策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受理15家企业IPO申请,其中4家为未盈利企业,1家适用第五套标准。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32家进入科创板成长层的存量企业继续展现良好发展动能,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8%,净利润大幅减亏71亿元。
实践证明,科创板的包容性制度设计,让暂时未盈利不再成为硬科技企业成长的阻碍,而是蓄力冲刺的见证。市场人士表示,随着制度创新持续深化,科创板将继续为更多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提供资本赋能,助力其完成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跨越,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