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便民生活圈对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的全覆盖;在前期210个试点地区中,择优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突出服务“一老一小”,完善养老育幼服务业态……记者获悉,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政策文件近期有望出台。
在日前闭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吴凤武表示,将进一步扩大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推动有条件的城市都行动起来。
商务部等11部门日前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名单的通知》提出,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便民生活圈对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全覆盖。
从区域来看,东北部等地区发展空间潜力较大。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提出,从试点数量、集约化程度、连锁化率、数字赋能等指标看,东北部地区便民生活圈建设基础相对薄弱,要加强对东北部地区的针对性指导。
吴凤武也提到,“在东北部地区更大范围内推广复制,并在后续试点工作中适当强化政策支撑。”
对于“升级”的重点方向,从相关部门近期表态来看,养老育幼服务的完善等成为重点。上述《报告》将“一老一小”服务业态完善列为便民生活圈建设的重点任务。其中,针对老年,推广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推动智慧养老应用,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精准性;针对儿童,增加托育机构、课后托管中心、兴趣培训点等设施,打造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
吴凤武表示,要打造全龄友好型生活圈,突出“一老一小”,把养老育幼作为便民生活圈必备业态和试点评估重要考量因素。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表示,强化养老育幼服务业态,既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低生育率挑战的必然举措,也是推动消费升级、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向。政策加码有望推动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服务、托育园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加快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协同扩张。
同时,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有望获得重点推进。《报告》提出,完善24小时便利店、智能快递柜等便民设施,满足快节奏生活需求。
洪勇认为,数智化正成为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核心趋势。随着扩围升级政策发布实施,智能终端、无人配送、线上预约等新型服务模式将加快落地,并获得政策层面支持。这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便民服务场景,同时进一步释放智慧零售、社区服务、智能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增长潜力。
还有更多举措已经排上日程。部委层面,商务部表示,将加强精细化指导,按片区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9月25日将在山西太原召开“扩围升级动员部署会”。地方层面,超过一半的省和地级市将便民生活圈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起,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5188个,覆盖社区1.36万个,服务社区居民1.18亿人;涉及零售、餐饮、养老、家政等商业网点137.1万个;试点生活圈内商业网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32.4万个。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表示,试点建设以来,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不断拓展,业态功能持续优化。各地通过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满足便利消费等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便民生活圈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平台。
关利欣还指出,随着便民生活圈建设进一步扩围升级,其作为城市商贸流通“毛细血管”所具备的贴近终端消费者、民生性强、服务场景多、便利度高等优势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多元化消费场景水平进一步提升,更好满足居民品质消费和服务消费需求。这也有助于将提振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