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发动代号为“烈焰之巅”的军事行动,出动15架战机对藏身于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斯领导层进行突袭,最终造成至少6人死亡,10多人受伤。9月15日,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在多哈召开,“以最强烈的措辞”谴责以色列的“懦弱和非法袭击”。同日,海合会最高理事会也表示,将评估海合会成员国的防御态势,并启动“联合防御机制和海湾地区的威慑能力”。笔者认为,由于当前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主导性军事地位尚未消失,短期内海湾国家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这一事件将会成为美国海湾同盟体系由盛而衰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美国还靠得住吗
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凭借超强的军事实力和冷战余威,将伊拉克军队赶出了科威特。随后,美国又先后与6个海湾国家分别签署了《防务合作协定》,并在海湾各国设立了军事基地。9·11事件后,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军中央司令部从沙特迁往卡塔尔的乌代德基地,这一基地也随之成为美军在海外的最大军事基地之一。除此之外,另一个海湾国家巴林目前仍是美国第五舰队的大本营所在。海湾各国通过允许美军设立军事基地、购买美式军事装备、分担防务开支等方式,来换取美国提供安全庇护,双方由此形成了深厚而牢固的军事同盟体系。
然而,这一切都未能阻止以色列空军的远程突袭。事件发生后,长期为卡塔尔等海湾国家提供安全庇护的美国领导人闪烁其词,无法提供一个令国际社会信服的解释。事实上,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和海湾国家之间在全球反恐战争、民主化改造、地区热点冲突等问题上龃龉不断,对美国的离心倾向有增无减。以色列对多哈的越境打击不仅激发了众多海湾国家潜藏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还将迫使他们不得不反思:美国还靠得住吗?
二元架构还能走多远
冷战结束后,海湾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经济与安全分离的二元地区治理架构。一方面,海湾国家在安全上完全仰仗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另一方面,海湾各国在经济上又充分利用全球化便利,与其他国家发展出错综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成为海湾国家的主要经济和贸易伙伴。这一二元地区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冷战结束后美国所追求的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红利。它使海湾各国既可以安心地享受美国提供的安全庇护,又能充分发挥油气资源所带来的财富效应。
然而,近年来随着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海湾地区的二元秩序也面临日益加剧的内在张力。一方面,域外大国、地区大国,乃至一些非国家行为体围绕海湾地区的战略竞争愈发激烈,对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传统安全霸权形成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受近年来“页岩革命”影响,美国与海湾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进一步下降,海湾地区的能源资源对于美国自身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已经大大下降。短期内,其他大国或许无法取代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主导权,但以色列对多哈的军事袭击将会促使更多海湾国家进一步寻求与其他域外大国的战略合作,并加速海湾地区二元治理架构的最终瓦解。
阿以和解还能实现吗
2017年,特朗普首次执政后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将其战略重心调整为“大国竞争”,美国中东战略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开始服务于所谓的“大国竞争”。其中,既包括美国从中东地区进行战略收缩,也包括重塑中东地区的安全架构与同盟体系,比如2020年推动以色列与阿联酋、巴林等国共同签署了《亚伯拉罕协议》等。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使以色列与更多阿拉伯国家和解,来减少前者面临的战略压力。同时,通过盟友间合作构建新地区合作机制来减少美国承担的战略义务,使之有更多战略资源投入“大国竞争”。
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海湾国家虽然暂时搁置了《亚伯拉罕协议》,但并未中断与以色列之间的正常交往。为了促成加沙尽早停火,卡塔尔等海湾国家还从中斡旋,积极推动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停火谈判等。以色列袭击多哈不仅破坏了加沙和谈的基础,也使卡塔尔在国际上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相继对以色列和卡塔尔进行紧急访问,一方面与以色列探讨加沙危机的未来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安抚卡塔尔和其他海湾国家的愤怒情绪,只是这种事后安抚未必能化解海湾各国日益加剧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