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的火爆源于其很好地发挥了体育的引流价值。在现代生活中,体育以其独有的吸引力成为连接市民日常生活和商业、文化以及城市治理的重要入口。高品质的赛事,具有产业关联性强、情感体验性强、场景融入性强的特点,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市民高品质生活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培育品牌赛事,发展赛事经济,需要因地制宜,把握城市的文化基因,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为在流量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只有塑造人无我有的优势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流量,并发挥其溢出效应。
就上海而言,赛事布局的体系化程度较高,从以前更多引进高端国际赛事,到目前加快打造本土自主品牌赛事,尤其是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和户外运动赛事,为进一步壮大赛事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把握新的政策机遇,上海要继续发挥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环球马术冠军赛等独有国际高端赛事的品牌效应,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国内体育消费市场和国际体育高价值赛事的分析研判,加快引进更多有商业价值和培育潜力的垂类赛事。前不久,UFC格斗之夜回归上海,反响热烈,创造了近五年全国室内体育馆单日票房纪录。这类看似较为小众的赛事,其实在国内也有很可观、黏性很强的爱好者,UFC上海站购票者中超过七成来自上海之外。因此,上海国际化的高端品牌赛事如果能形成更加立体化的项目矩阵,更加主动地把握新兴时尚体育的发展脉动,就能进一步提升赛事矩阵对不同年龄人群和体育项目爱好者的辐射力和号召力,使得高影响力赛事能够进一步贯穿全年,从而增强赛事与文旅商展融合的频度和密度,更好地强化彼此的联动效应。在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方面,上海要进一步提升“三上”赛事的影响力,提高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水平,加快开发赛事与文娱、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形态产品。
此外,针对目前上海体育赛事布局的空间现状,应推动各区立足产业基础、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快形成“一区一特”的赛事布局,既要有效激发短期流量,又要持续拓展长期流量,把培育赛事品牌、引领全民健身与打造特色商圈和推动城市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各区品牌赛事与特色文旅活动、标志景点、节庆盛典和城市文脉融合,强化各区段文旅商体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同联动,通过差异化定位与错峰布局,形成全时段、全链条、多节点的融合体系,为把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作者为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张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