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你能把握住很多A股没有的机会,但是如果用不好,等着你的就是药捷安康-B(02617.HK)。
很多内地股民涌入港股市场,想到的是没有涨跌幅限制,可以一夜暴富;想到的是T+0,上午冲进去,下午就能落袋为安,简直魅力无限。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这正好说明了港股的高度市场化。只要上市公司做好了信息披露,不论你有没有营收,业绩盈利还是亏损,一切都交给市场说了算。
所以,当药捷安康-B开始“伤人”时,内地投资者极不适应。于是,不少受到伤害的投资者开始对上市公司口诛笔伐,进而“炮轰”港股通交易机制,说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公司纳入港股通标的,让内地投资者去被收割?更有甚者,网上出现了上百号人的“药捷安康维权群”。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到这个市场来,都是为了赚钱,谁愿意亏钱呢?
前不久的9月8日,笔者在“港股‘子’曰”专栏中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大事件!小心被割韭菜》,说的就是这些刚刚纳入港股通标的的公司,大家要小心。回过头来看,这些公司,有些一进来就大跌,而像药捷安康-B这种,先一波大涨,让人看得“眼馋”,然后再来一波收割,那就伤得更痛。
那么港股通机制到底有没有问题?那些没有盈利,而且股权还很集中的公司,到底该不该被调入呢?对于交易规则的设定,笔者不是专家,不敢去妄加评论。但是我想说的是,香港的证券市场历史非常悠久,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港股市场的交易制度,在历史长河中也经过了不断的检讨修正,最后才发展到了现在。而即便是港股通的交易机制,到现在也超过10年的时间,这一套交易规则,也是经过了市场的检验。
还记得2014年,港股通刚刚“通车”时,笔者曾经到香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既采访了券商、机构,也采访了很多普通散户。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首先,散户很少有人觉得能靠“妖股”发财致富的,他们一般喜欢买龙头,或者是红利股,不断收取股息。这也是为什么说,港股永远是机构主导的市场。其次,散户真正最热衷的,还是打新股,因为中签率相对更高,还能融资打新,遇到行情好,打新收益比较稳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港股市场的“妖股”、“仙股”、“老千股”很多很多,香港散户见怪不怪。既然规则已经设定好了,你要参与市场,那就一定记住“买定离手、买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