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格是89元,但是叠加消费券,这两本进口原版书的总价79元,这次来书市收获很大。”9月12日至22日,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以下简称“地坛书市”)在地坛公园举办,一位现场消费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据悉,本届书市主展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比2024年增加2000平方米展销近50万种出版物和文化产品,较2024年增加约10万种。同时北京文化消费促进行动还向读者发放总额500万元的图书惠民券。数据显示,9月12日以来,地坛书市在三天内吸引市民读者18万人次。
记者走访多个展台了解到,惠民券的发放叠加展会效应,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购书消费的动力。
“几乎是天天都在补货的状态。”在地坛书市现场,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出版”)图书发行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孙雨薇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惠民券发放的力度明显加大,人流量也更多,也更好地促进了我们展位图书的销售。”
北京磨铁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磨铁集团”)销售一中心副总经理刘婵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与往年相比,今年地坛书市的展台更多了,同时在消费券发放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下,今年磨铁集团也迎来了更大流量的客流,有效提升了图书的销量。
从展品结构来看,孙雨薇表示,中信出版此次带来了很多经典书目,同时艺术、科普类图书也受到读者关注。“今年来买文创的读者也很多,为了适应读者需求,我们也带来了更多样化的文创产品,‘书+文创’的销售组合很受读者欢迎。”孙雨薇介绍到。
刘婵亦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磨铁集团在此次地坛书市上展示的图书产品整体与往年相似,但增加了文创产品的品类。
“文创消费的增长和书市重要性的转变,应从情绪价值和享受型消费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赖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文创产品赋予了商品独特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消费者深层次的情感需求。这种由情绪价值驱动的消费,已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主要特征。
“在地坛书市上,磨铁集团借助地坛书市直面数万乃至数十万读者,不仅图书销量有所提升,还有助于提升读者对于磨铁集团的认知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刘婵表示。
在赖阳看来,书市不是单纯的交易场所,而是通过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社交互动,成为出版机构的品牌文化体验中心和社群社交场所。这种线下体验是线上渠道无法复制的。政府发放消费券则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助力,它作为一种市场调节手段,能够将消费者引向书市等实体商业空间,使其有机会体验和感知这种全新的消费价值。
“对于参与书市的各大出版社而言,其核心诉求并非仅限于短期的销售转化,而是通过线下场景实现书籍的有效展示与传播。”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随着消费者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纸质书尤其是相对冷门书籍的曝光渠道持续收窄,而地坛书市作为兼具人气与文化属性的线下平台,成为出版社延续传统传播逻辑、触达潜在读者、提升书籍曝光度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