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世界储能大会在“新能源电池之都”福建宁德开幕。自2023年开始,世界储能大会已连续三年落户宁德。本届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宁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储能新纪元零碳启未来”为主题,吸引新能源行业领袖、研究专家和国外机构代表等1500余人齐聚一堂,共绘产业发展蓝图。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表示,福建是我国储能产业的重要基地,尤其是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企业集群已形成。近年来,福建积极布局锂离子电池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世界储能大会连续三年在宁德举办,为各方深化交流、加强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
苏波表示,储能及其产业发展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装备。在各方多年努力下,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模化应用全球领先。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过40%,稳居世界第一,其中锂离子电池以总产量1170Gwh占据主导地位,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全年单体锂离子电池出口量达39.1亿个,同比增长8.1%,出口额达611.21亿美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9500万kW,“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约为“十三五”末的30倍。
二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品循环寿命突破1.5万次;1175Ah大容量储能电芯实现量产,大电芯技术向500Ah升级,系统成本大幅降低;单舱储能容量突破9MWh;半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电池结构等不断创新升级,产业生态不断完善;锂离子电池领域培育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生态主导型企业。
三是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初步构建。“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形成“四梁八柱”政策框架。
同时,苏波认为储能领域还存在技术同质化与内卷式竞争,市场机制与收益模式不够完善,安全监管与发展生态存在隐忧等问题,需要市场参与各方的协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