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如何系紧“安全带”?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性构建了明确的基线。
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基础单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基础多车道组合驾驶辅助系统、领航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要求,并提出根据要求,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仅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针对单车道、多车道、领航辅助等不同功能,设置了人机交互、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数据记录等全方位安全技术要求,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
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到,标准要求系统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系统激活期间驾驶员出现手部脱离、视线脱离,系统应发出提示以及报警,并在驾驶员未及时响应系统报警的前提下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同时,征求意见稿明确描述了相应的检验与试验方法,以杜绝非专业第三方针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相关测试。
“这将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再次筑牢安全底线。”行业专家表示,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来说,整车安全是“看得见”的物理结构,系统安全则是“看不见”的运行逻辑。系统标准不是重写整车标准,而是补上智能系统维度的安全规则,两者是增强关系而非替代关系。这种协同不仅保障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完整性,也是清晰认定责任、有效监管的前提。“《安全要求》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从追求‘速度与热度’转向注重‘安全与质量’发展的分水岭事件。”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5.99万辆,同比增长21.31%,渗透率升至62.58%。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规模化应用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功能装车率的提升,相关标准也在加速完善推进中。在征求意见稿发布前,《组合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事故界定及数据协作技术规范》(T/CAAMTB 287-2025)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并启动实施。
“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智能驾驶事故认定和数据协作的体系化技术规范,首次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事故的界定规范,同时细化了执行事故界定所需的数据协作技术规范,可助力车企、系统供应商、保险公司、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有效开展相关事故的分析界定。”有参与此规范编制的行业人士表示,此前,针对组合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相关事故的界定、责任归属等问题,行业仍缺乏统一判定标准;加之事故数据的采集范围、存储时长、验真方式等关键要求不明确,数据可信度难以验证,无法为事故判定提供可靠支撑,导致保险理赔难落地、消费者权益难保证。
不仅是相关技术规范,6月4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公示了关于征求《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意见的通知,《安全要求》由工信部组织起草,委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执行。7月,《组合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验事故判定及数据协作技术规范》标准意见沟通会,旨在加快相关标准的出台。
更早前的今年4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随后,华为、广汽、上汽、江汽、奥迪、东风猛士、岚图、深蓝汽车、北汽、阿维塔、赛力斯、奇瑞汽车的高管联合发布《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提出:全行业应坚持实事求是宣传,清晰告知智能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和使用条件,确保用户准确理解车辆的真实能力。《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发布后,汽车行业对驾驶辅助系统的宣传基调显著降温,“安全”“可靠”取代了过往“放心开”“闭眼开”等较为激进话术。
“安全问题是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核心焦点之一。”前述行业专家表示,系统安全不仅是技术性能的体现,更是产业发展和公众信任的核心基础。在技术内容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制定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有助于划定刚性的安全界限,推动智能交通体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