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7 22:41:00 股吧网页版
一财社论:“反向进修”让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一财评论员

  教育最现实的意义就是丰富人的选择空间。

  新学期伊始,出现一种本科、研究生毕业后选择职校“回炉充电”的现象,其中不乏清华等顶尖名校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职校重读,有的旨在充盈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有的则是去找回曾经放弃的兴趣。

  不论是哪种缘由和理据,必须要给这种反向进修以充分的肯定。曾几何时,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站在教育领域的高端,而如今越来越多大学生能够脱去“长衫”,顺应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和内心真正的兴趣,这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接受,而且是一种对生活、对工作抱有的积极心态使然。

  教育长期以来被人们看作阶层跃迁的公平方式,万千学子拥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用残酷的竞争点燃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期许。

  不过,随着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教育塑形的社会身份越发变成一种牵绊。每年产生的上千万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现状,尤其是在高学历群体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实操能力不足的困境下,“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日益突出的现象。

  当前大学毕业生进职校“反向进修”,对个体来说,是对新就业市场下的一种打破困境的自我突破。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放下身段进职校,首先引发的一个反思,就是教育的意义和什么才是真正的品质教育。

  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版就业蓝皮书显示,在就业形势持续承压的背景下,202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落实率(包括受雇工作、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入伍、入学等)为86.7%,低于同届高职毕业生88.6%的落实率。

  这一数据发人深思之处在于,现有大学教育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需要认真思考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提高高教的随需应变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

  这是因为真正的品质教育最终需要市场的竞争性检验,教育本质是人力资本的培育,而非单纯的智力游戏,唯有教育能有效拓宽受教育者在就业市场的选择自由,丰富其选择范围和选择菜单等,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市场回馈。

  同时,高学历群体到职校“反向进修”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证明职教更好地契合了就业市场需求。这主要在于,一方面过往的“唯学历论”和大学扩张,使大量本可分流到职校的人选择了大学教育;另一方面AI等的演进路径,如生成式AI等暂时对高学历工作岗位的冲击更大,而服务于真实物理世界的AI尚处于进化突破的前夜,因此暂时对职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冲击有限。而事实上,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职校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职校教育对就业市场的敏感适应能力并不优于高教,很多职校学生同样面临实操能力不足等困惑。

  因此,重新寻找教育的意义,是所有类型教育都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当然,“反向进修”本质上是人们面对就业市场的一种适应性应对,从这个现象出发,相关部门需做出积极应对,让有需求者低成本、高效快捷地提高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这方面广东、浙江两省推进技师学院的培养改革,将本科生、研究生纳入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举措值得研究。8月中旬广东省印发《广东省深化技师学院学制技师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起点的设置1年制的学制技师;此前浙江也提出,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预备技师班,纳入技工院校年度招生计划,享受技工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相关政策等。

  教育是一项人力资本形成的行业或事业,最终面对的都是就业需求市场,教育的改革应围绕就业市场的变迁进行敏感性适应,因此新工科也好,新型研究型大学也罢,直面市场竞争,基于人力资本的供需匹配来改革自身的教育方式,是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共同需要面对的课题。

  此外,大学生“反向进修”现象道出了一个未来必备的技能,即终身学习,是未来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当前科技突飞猛进,技术对经济社会的解构与建构将会比过往更加频繁,对每个人而言,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持续学习来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是现实的生存法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反向进修”用清晰的现实演进逻辑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知识结构持续更新的新场景,人们不论是为了保持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时俱进,都需要将自身置入持续的升级更新路途上。这也表明任何教育都需树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知行合一信念。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