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在即将开幕的长春航展举办地现场,两架eVTOL在演练过程中发生事故,其中一架坠地起火。
eVTOL是一种以电力驱动、无须跑道即可垂直起降的航空器,具体形态上有多旋翼、复合翼等构型,发生事故的两架eVTOL,属于小鹏汇天旗下的一款飞行汽车产品。
小鹏汇天回应第一财经时表示,在长春航展预演结束后,广东汇天通航参与双机编队演练的两架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飞行器正常降落,另一架飞行器在着陆时发生机身受损起火。现场人员安全,相关部门已有序完成现场处置工作。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是evtol首次在国内面对公众摔机起火,由于不少eVTOL还处于试飞取证阶段,此前的摔机都是在试验时,很难被公众知晓,而在试验时摔机的情况并不罕见。
为何摔机
小鹏汇天所说的“两架飞行器”,也是在试飞取证阶段,此次参加长春航展属于特许飞行。
据爱企查,广东汇天通航在2021年成立,由深圳汇天航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后者由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
广东汇天飞行汽车有限公司也是小鹏汇天体系内公司,是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体(代号:X3-F)向民航局递交生产许可证(PC)申请时的申请单位,也由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

在eVTOL产业链中,广东汇天飞行汽车有限公司所代表的小鹏汇天属于主机厂,负责航空器的研发、测试和制造。汇天通航属于运营商,经营范围为商业非运输、私用大型航空器运营人、航空器代管人运行业务以及通用航空服务。
上述“陆地航母”飞行体也被称为飞行汽车。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小鹏汇天就曾向公众高调展示这款“陆地航母”飞行汽车: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构成,是全球唯一后备舱能装下飞机的汽车,也是全球唯一能塞进汽车后备舱的飞机,兼具地面行驶和空中飞行的能力,被称为“分体式飞行汽车”。
昨天发生事故的飞行器,就属于飞行汽车的飞行体部分,也是有人驾驶的多旋翼eVTOL的一种。
对于为何发生事故,多位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当时的风比较大,两架飞行器又距离比较近,当然也不排除复杂气象变化时飞行员的操作经验是否充足。
有业内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仅就网上相关视频片段来看,多旋翼结构比较简单,在机场范围内飞行,控制通信卫星信号都相对稳定,但也要视对应场地的机场空旷程度来判断。听闻航展场地在当天风向情况相对复杂,但两架航空器在空中产生接触,是否由风向原因所导致,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两架eVTOL不断大幅度变化姿态的编队飞行,在国内也不常见。此前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在自己的视频号上曾发布过两架飞行器编队飞行的视频,被业内称为“特技飞行”,也有人在评论里担忧地询问“飞行器有没有360度自动避障功能”。不过目前该视频已被作者设置隐藏。
还在取证
事实上,上述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是试飞取证过程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验解决的。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若消费者看到一架eVTOL以正式商业运营的目的飞越城市上空时,这架eVTOL对应的主机厂就至少需要取得设备的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和适航证(AC),对应运营商需要取得运营合格证(OC)。而主机厂在申请三证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反复验证实际场景下的飞行安全。
据小鹏汽车官网今年5月发布的消息,“陆地航母”飞行体生产许可证(PC)申请,已获得了民航局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标志着飞行汽车产品量产体系开始接受局方审查。而在去年3月21日,“陆地航母”飞行体型号合格审定(TC)申请正式获受理以后,该公司配合审查组开展审查工作,目前TC审查已进入符合性确认阶段。该公司表示将配合局方开展型号合格和生产许可审定工作,力保2026年量产交付。

也就是说,目前“陆地航母”飞行汽车还在试飞取证阶段,也就是不断验证飞行器是否安全的阶段,而一旦拿到适航三证,意味着该飞行器的设计、制造符合民航局所要求的最低安全标准。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还没有一款有人驾驶的载人eVTOL获得适航证,已经取得适航三证的eVTOL,包括亿航的无人驾驶载人eVTOL和峰飞的货运用eVTOL。
适航审定由民航局完成,这一阶段耗时漫长,并且颁证时也会设置不少限定条件。比如获颁全球第一张载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亿航智能相关公司,其获批运营的航空器就有诸多运行限制,包括“禁止在已知或者预报的雨、雪、雷暴、结冰、沙尘暴、大雾等气象条件下运行;仅限昼间运行;航空器在隔离空域内飞行;航空器在人口稀少区上空飞行;航空器在远程机组视线范围内飞行;航空器禁止水上运行,包括起飞、降落和迫降”等。
而在亿航获颁适航证之前,民航局也没有现成的关于eVTOL的适航审定标准,有些标准甚至是与亿航在试验中共同讨论制定。
审定和监管的挑战
未来低空经济创新中心理事长罗军告诉记者,eVTOL属于新兴航空器,此前在民用客机和通航飞机上的审定标准,并不完全适用eVTOL,因此审定过程也是逐步完善的过程,而每次试飞中的事故或暴露的问题,也会给业界更多警醒,吸取教训,不断完善。
而在eVTOL投入商业运营后,对飞行员的资质和培训,也会有相应的要求。记者多方了解发现,目前针对有人驾驶的载人eVTOL的飞行员相关要求,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还在探索当中。
小鹏汇天曾在珠海航展上介绍,“陆地航母”的飞行器支持自动和手动两种驾驶模式,空中自动驾驶模式可以实现自动航线规划、自动巡航飞行、智能一键返航、全向空中融合感知、降落视野辅助等功能。在飞行器的智能手动驾驶模式下,单手单杆即可操控,“5分钟上手,3小时可成高手”。无论手动驾驶还是自动驾驶,智能飞控导航系统全程进行智能姿态保护,始终控制飞行参数在安全范围内,保持飞行安全平稳。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由于自动化程度提高,对eVTOL飞行员的要求虽然不需要像民航飞行员那样严格,但也要有保证复杂天气和气象变化中的应变能力和经验。此外,面对电池组失效、大风大雾、同空域多设备飞行等多种复杂情况,更进一步乃至对自动驾驶模式的监控与干预,都要充分设计好具体的应对措施。
更有业者指出,在国内民航业,运行安全被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而对eVTOL的相关要求虽然没有民航那么高,但更需要在日常训练和监管方面“绷紧那根弦”,首先就是运营人自身要意识到安全比效益更重要。毕竟航空安全是全链条的安全,包含型号设计、工艺、制造、质量、总装、试飞,售后,运行支持,不只是飞机本身。
也有eVTOL主机厂相关代表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会先用公司旗下非载人的无人机产品去不同的使用场景中,多累积到一些实际场景的应用数据,然后再稳妥地推进eVTOL产品的资质申请和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