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大会闭幕后,还将在杭州市临安区举行“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方面,我国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秦昌威回答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问题。
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秦昌威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都得到明显加强,这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功不可没。
中国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中,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教育部印发了专门的教育指南、纲要、教学标准,要求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有机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比如小学的科学课、语文课,初中的历史、道德与法治,高中的生物与环境等,这些课程当中都能见到相关内容。
另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大量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多种形式的生态保护科普活动,培养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和兴趣;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国土绿化、节粮节水节电等方面教育和活动。
比如各地中小学开展的开学季“生态第一课”活动,还有暑期青少年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植树节等主题活动,高校还有专门的生态研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各地博物馆,包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遗产地等相应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生产理念,同时也培养他们从事相关工作的兴趣。
积极培养生态保护人才
秦昌威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我国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培养生态保护人才。
比如,在本科教育中围绕生态文明相关的五大领域设置了生态修复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12个引导性专业。
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18个一级学科以及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位类别,布局建设了1000多个博士点、3000多个硕士点。
将气候变化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管理等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更新发布的《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
在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领域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小切口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改革。
职业教育也注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人才培养,设置了24个相关专业,310多所学校开设相关专业,专业布点有500多个,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大量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科研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