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吴甘沙在香港第十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香港具备世界级的场景与标准:“我们的产品在进入新加坡、中东、日本和欧洲市场时,几乎不需要修改源代码或增加文档,真正实现‘零时差’出海。”
驭势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创新企业,致力于为机场、厂区等封闭场景以及物流、巴士等开放场景提供“真无人、全场景”的自动驾驶技术,其核心产品包括自动驾驶商用车、套件、软件及租赁服务。
吴甘沙表示,从场景、标准、市场到融资等优势来看,香港未来必将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家寻找场景、开启二次创业,并依托这一平台走向全球,最终实现上市。
谈及驭势科技的出海策略,吴甘沙指出,全球化是公司的基本战略,不出海就没有未来。
“公司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希望以香港作为桥头堡,加快出海和全球化步伐。通过优质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与当地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吴甘沙表示。
自动驾驶市场空间广阔
《21世纪》:在创立公司之前,你长期在英特尔工作,研究5G、机器人等领域,后来又选择AI作为研究方向。这些经历如何促使你最后选择了自动驾驶这一赛道?
吴甘沙:我们于2016年创业。你提到的这些背景,其实都是我在英特尔工作期间所从事的方向。英特尔本身以芯片和基础软件为核心,但从2013年开始,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承担了新的使命,在5G、机器人、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做了很多探索。事实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还在2014年成立了英特尔第一个机器人实验室。
如今机器人技术已经非常热门,而我们自2014年就开始投入机器人研发。到了2016年,我决定出来创业。2016年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元年,标志性事件就是年初AlphaGo的出现。当时我就在思考,人工智能一定要有物理载体,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具身智能”。有身体的人工智能无非就是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和机器人。我们虽然起步于机器人,但也正因为亲身经历,我们深知机器人技术实现大众预期非常困难。
后来我们将目光转向无人车,我认为这个方向特别好,主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面对的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商业空间足够大;第二,它直击亿万人日常生活中的痛点,比如交通拥堵、事故和停车难等问题,这些都可以通过无人驾驶技术来缓解。所以,基于万亿级市场和亿万人需求这两个维度,我们判断在具身智能这个大方向中,无人车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业的领域。
香港拥有世界级场景
《21世纪》:驭势科技已在香港国际机场成功落地无人驾驶车辆,并计划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你认为香港在哪些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能够成为驭势科技拓展国际业务的“超级跳板”?
吴甘沙:我认为,目前中国的AI公司都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就是全球化。因为在内地,人才储备扎实,供给体系完善,能够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稳定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将技术推广到那些人力成本高、人力稀缺的地区,实现规模化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香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香港具备世界级的场景。这里人力资源宝贵、人力成本较高,同时流程标准严格,这类场景以往多见于日本、欧洲和美国,如今我们在香港就能接触到,这有助于我们基于真实环境进行产品研发。
第二,香港实行的是世界级标准,甚至往往是世界最高标准。我们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合作中,对方对我们要求极其严格,但这样的高标准也带来了巨大价值——它促使我们的产品必须达到世界水准,以致于我们在进入新加坡、中东、日本和欧洲市场时,几乎不需要修改源代码或增加文档,真正实现“零时差”出海。
第三,香港连接世界市场。香港是一个“超级连接器”和“超级价值增值器”,这里聚集了大量国际化贸易人才,市场触角遍及全球,可以借助香港的市场资源快速走向世界。
第四,香港拥有世界级的资本资源。作为全球前三大世界金融中心,香港汇聚国际资本,众多内地高科技企业选择来这里上市。因此,从世界场景、世界标准、世界市场到世界资本的全方位优势,香港未来必将吸引更多内地的企业家寻找场景、开启二次创业,并依托这一平台走向全球,最终实现上市。
出海企业需共同推进本地创新
《21世纪》: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许多中国科技企业加速出海。能否分享一下驭势科技的全球化布局战略,特别是在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合作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吴甘沙:全球化是我们的公司基本战略,不出海就没有未来。我们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正是希望以香港作为桥头堡,加快出海和全球化步伐。我们目前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是我们重点布局的目标市场。我们提倡“拼船出海”,也就是说与目标一致的伙伴,比如某些央企或香港企业进行合作,将各自的产品整合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共享市场资源,共同出海。
第二,区别于以往中企出海常采用的“Me-too”低价复制模式,我们现在已经具备实力拿出世界最好的产品。例如在机场无人驾驶领域,我们已是全球唯一真正落地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应当有底气以优质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而非依赖低价或仿制产品。
第三,我们的出海策略不仅仅是销售产品,更希望赋能当地合作伙伴。作为创业公司,我们很难全面了解每个国家地区的法律、文化和宗教等差异,比如劳动法就可能非常复杂。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与当地伙伴建立深度合作。例如,如果合作伙伴自身拥有车厂,我们就为其提供AI司机能力;如果对方已具备解决方案,我们便将搭载AI司机的无人车集成进其系统中。
在此基础上,我们强调共同推进本土创新。我们常说“全球化的尽头是本地化”,每个地区都有独特需求和创新机会。例如,在中东地区机场,我们必须解决沙尘暴等特殊环境问题,因此会在当地进行研发、申请专利,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标杆案例,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最终赋能合作伙伴自主推广。这样,我们不仅是卖产品,更是融入生态,共同创新。
《21世纪》:你曾表示对中国硬核科技出海充满信心。具体来看,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
吴甘沙:首先,中国企业家具备耐心和长期主义心态。他们出海不是为了赚快钱,而是真正希望融入当地生态,我认为这是一大优势。
此外,我们注重合作共赢,不是强买强卖。我们去发现对方的真实需求,共同解决问题,并在合作过程中完成创新、共享知识产权、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是真正的共赢,中国企业家在这方面非常擅长。
如今,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价格及独特性等方面已建立起一定优势。只要我们持续坚持这样的理念,未来几十年,中国企业出海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更进一步说,未来中国将有能力向全球输出一种“新劳动力”。我们将以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和机器人等形式,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智能劳动力。它们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