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贝和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在热搜上挂了好几天。今天撇开争议本身,咱们来深扒一下:被全网狂喷的预制菜,真的全是科技与狠活吗?背后6000亿的大市场,到底该何去何从?
其实,这场风波的核心并不是“该不该用预制菜”,而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是否得到了尊重。绝大多数消费者反感的并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我花了现炒菜的钱,却给我预制菜”的这种不透明感。
有调研数据显示,在连锁快餐店,超过50%的消费者可以接受预制菜,但在高档餐厅,仅有8.8%的消费者能接受。这说明什么?不是预制菜不好,而是消费场景不对。就像你花了大价钱去演唱会结果发现都是假唱,这换谁不恼火?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观众要问了:那预制菜到底是不是“科技与狠活”啊?实际上,符合国家标准的预制菜,可能比一些小餐馆的后厨还要干净!国家明确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依靠的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速冻、真空、冷链等技术来保鲜。它不仅解决了餐饮行业标准化难、人力成本高、出餐效率低的痛点,更是连接田间地头和百姓餐桌的重要纽带。
要知道,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485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6173亿,A股市场有超过30家预制菜概念上市公司,广东、福建、山东等地都在大力布局预制菜产业园区,这绝对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万亿级赛道。
那为什么预制菜还是被骂得这么惨?根源在于三个字,不透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预制菜从原料、加工再到物流还没有标准和监管体系,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操作空间大;到了餐饮企业那边,很多商家又藏着掖着,不敢明说自己是预制菜,这反而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
好消息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征求意见。到时候,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这将倒逼预制菜告别“野蛮生长”的时代,预计新国标实施后,行业将迎来一轮大洗牌,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小作坊将被淘汰。
说到底,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现代餐饮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效率问题,但现在需要解决的是信任问题。这场争论或许会逐渐平息,但它所推动的关于知情权、标准化和行业透明度的讨论,无疑将影响我们餐饮行业的未来走向。
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期待的是: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吃饭。对于行业而言,则需要:标准清晰、信息公开、品质过硬。只有这样,预制菜才能真正从一个引发争议的“热词”,蜕变成为一个充满机遇的“万亿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