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张旭北京报道
9月17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央企业发挥着重大作用。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邮轮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秘书长郝玉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加大专业化重组力度,成立新的央企,这些举措有助于更好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重要作用,中央企业要聚焦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持之以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塑造一批核心功能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现代新国企。”
质量更优,“家底”更厚
从各项数据来看,中央企业“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态势持续巩固。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到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到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和8.3%。质量效率也有显著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从6.2%提升到6.7%,全员劳动生产率每人每年从59.4万元增长到81.7万元,国有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都持续改善。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总结称,“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国有资产的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
2021—2024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万亿,年均增速达到6.3%。
“去年四季度以来,我们以市场化方式发行稳增长扩投资专项债,拟发行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有力促进了‘两重’‘两新’项目投资,带动效应比较明显。”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介绍说。
中央企业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提供更好地支撑。
在基础产品供应方面,中央企业承担了约80%的原油、70%的天然气、60%的电力供应,在能源保供、粮食保障、物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协同带动方面,近年来,中央企业平均每年的采购量超过15万亿元,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约200万户,间接辐射上下游企业近700万户。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超过10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股权1.2万亿元。同时,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承担川藏铁路、深中通道等基础工程,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项目超过6000个。
对于这份“成绩单”,郝玉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十四五”期间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践行国家意志、服务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领性作用更加突出,经营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为稳定经济发展大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央企经营效益稳步提升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作用不断凸显。
张玉卓介绍,近年来,中央企业的创新实力取得了长足进步,研发经费连续三年超过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6%提升到2.8%,参与了全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形成了体系布局、协同攻坚、重点突破的强大合力,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也取得新进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势。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空前,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启航企业培育工程深入实施,战新产业领域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30家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积极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打造了一批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在制造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了智能工厂1854个,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13.9%。在数字领域,“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产业颠覆性变革的作用,组织深入实施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相关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镇介绍,在能源、制造、通信等16个重点行业打造了800多个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国产大模型在企业的应用和落地。成立了交通物流、绿色低碳、智慧能源3个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建设行业数据集超过1000个。
在算力供给方面,通信运营商正加快向AI基础底座供应商转变,累计投资超百亿元,智算规模比“AI+”行动实施前增长超过2倍。目前“九天”“星辰”“元景”等大模型,已基本具备全模态、复杂推理及智能体构建能力,在能源电力、工业制造等领域加快应用。此外,开源生态不断完善,正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
“下一步,国资央企将积极落实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持续深化‘AI+’专项行动,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李镇说。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央企业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创投基金与“AI+”专项行动是这一变革中的亮点。
余丰慧说:“通过设立接近千亿元规模的创投基金,中央企业积极投身于科技属性强、技术价值高的新兴领域,产融结合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早期项目的孵化和技术突破。‘AI+’专项行动的应用场景超过800个,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还催生了一系列通用大模型和行业模型的快速发展。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产业升级的新模式,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
张玉卓在会上表示:“继上一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后,又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又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部署。中央企业紧紧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来推进改革,目前总体进度符合预期,我们很有信心到今年年底前高质量完成主体任务。”
国务院国资委接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代新国企加速成长。“十四五”期间,6组10家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9家新的中央企业组建成立,邮轮运营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扎实开展,有效提高了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
郝玉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代新国企”主要表现为“四新”:即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其中一个重要标准是布局结构新。
“加大专业化重组力度,成立新的央企,这些举措有助于更好发挥央企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重要作用,中央企业要聚焦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持之以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塑造一批核心功能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现代新国企。”郝玉峰说。
李镇介绍,“十四五”期间,在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方面取得了新成效。通过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调存量和优增量并举,持续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公益性领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目前,中央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等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表示,“央企重组和新的央企组建体现了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产业结构的趋势。通过重组整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同时,也体现了国家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战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