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覃万钟张诗秋通讯员李慧敏
荆门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民主街,经过3年改造后,今年8月重新开街。街区里有一家阅楚非遗馆,从正门和侧门看进去,感觉庭院深深,也没有橱窗,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
这是一家民营企业打造的一个小型博物馆、文创商店和餐饮店集合体。
它的主人名叫张金元,曾经是一名记者,现在是荆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

阅楚非遗馆。

阅楚非遗馆的空间设计感十足。
为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
张金元2000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荆门,在当地媒体工作了两年多。向往更广阔天地的他,随后远赴北京,在一家杂志社担任编辑,开始北漂生活。
4年后,他又回到荆门,开始个人创业,首先涉足的是教育培训领域。2010年,因为看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发展,他一头扎进房地产行业,专注于营销策划、广告分发等,一干就是10年。
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叠加房地产行业下行,张金元的公司经营逐渐步入低谷。
“当时团队压力很大,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凭借多年媒体、广告行业的积累,和团队擅长的设计、策划优势,他将目光投向文化创意领域。
2022年,新建的荆门市博物馆即将开馆,这成为张金元进军文创产业的关键契机。
“博物馆开馆前一年我就开始关注,主动跟文博部门沟通,希望开发相关文创产品,供参观的游客和市民留作纪念。”
和周边城市相比,荆门那时没通高铁,旅游资源也不够丰富,游客少,市场小,公司小伙伴们心里直打鼓。但张金元决定闯一闯。
“那段时间,团队几乎天天泡在博物馆,梳理六千多件文物,思考如何将文物与商品完美结合。”张金元回忆。他也从那时起养成一个习惯,到任何博物馆去参观,首先都直奔文创柜台。
从资料整理到设计研发,从生产落地到市场推广,他们从零开始。花一年时间,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文创产品近100件,其中专为荆门博物馆设计的有二三十件。
博物馆里开出的文创产品店,开始卖得不温不火,团队有点沉不住气。但是,有一位河北来的博物馆参观者,回到河北以后,想起在店里看过的以郭店楚简为主要元素设计的丝绸书,通过联系博物馆,辗转打来电话购买一套,要求邮寄过去,过了几天又打电话再买一套。这套书售价两千多元,不算便宜。这让大家感到有了盼头。
爆款也终于来了。2024年中秋节前,团队结合唐代嫦娥奔月铜镜和郭店楚墓车马出行图元素,设计出中秋礼盒,里边有化妆镜、围巾和月饼等。礼盒很快卖出了四十多万元,让整个团队有了信心。

非遗展览一角。

张金元介绍沮漳皮影。
打造非遗技艺体验空间
博物馆文创店取得成功后,张金元把目光投向了改造中的民主街。也因为博物馆文创店的成功,他受邀在民主街开一家文创商店。
“当时在主题上思考了很久。继续做文物相关文创吧,既缺乏新意,也分流了博物馆店的客户。聚焦本地景点吧,荆门文旅资源又相对薄弱。”最终,他决定把主题定为聚焦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文创空间。
如今,走进阅楚非遗馆,仿佛置身湖北非遗大观园。这里有荆门的沮漳皮影,有老河口的木版年画,有通山的木雕,有孝感的剪纸和长阳的西兰卡普,还有黄陂泥塑……
老河口木版年画收藏了已逝传承人陈义文的作品,其孙陈洪涛继承技艺,创作的作品也在此展销。
通山木雕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熊应华年过七旬,张金元找上门介绍非遗馆,老人被他的热情和执着打动,特意创作虎座鸟架鼓天圆地方木雕。
武汉泥塑传承人肖桂林则以荆门陆九渊象山讲学为题材,耗时两个多月制作了泥塑作品。
“非遗技艺非常珍贵,但很多面临传承困境。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空间,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张金元说,“开发文创产品,能让非遗更深入地走进现代生活。”
依托湖北各地的文化遗产和非遗技艺,他们开发了一系列延伸文创:以楚绣技艺制作的丝巾、香囊,以郭店楚简为原型的丝绸书,还有各种抱枕、化妆盒、水杯等。
“现在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单纯的工艺品摆件,他们希望文创产品能融入日常生活。”张金元说,冰箱贴、明信片、大小水杯、抱枕、收纳盒、提包、围巾和衣服等,加入非遗文化元素,更受年轻游客和市民的喜爱。

张金元介绍店里的文创产品。

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
请大学生参与研发设计
“做文创,光有情怀不行,一定要考虑在市场中怎样生存下来。”张金元深知这一点。为让文创产业持续发展,他在产品设计、销售等环节不断创新、抠细节。
设计上,团队采取“自主+合作”模式。自有团队负责产品规划、包装,把握整体方向。同时,邀请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商学院等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进行细节设计,如图案绘制、建模等。
“很多大学生有才华、有想象力、有工作热情,对年轻人的喜好很了解,报酬要求也合理,我们非常喜欢和他们合作,这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舞台。”张金元说,“但是学生的设计有时比较率真,缺乏市场思维。我们会调整,比如按市场喜好改颜色,选择合适的材质来控制成本。”
销售上,首先是讲究价格策略。不管设计元素是文物还是非遗文化,文创产品的主要价格带定在几十元至二三百元。“性价比高,游客买得轻松。更贵的也有人买,但是销量上不去。”
当然也开通了淘宝网店。“人手有限,网店规模不大,但每月都有订单。有些客户来馆里参观后,通过网店再次购买。”
此外,产品还成为荆门一些民营企业的商务礼品,被带往中国台湾、新加坡和欧洲等地。“我们成了传播荆门文化的使者。”张金元自豪地说,“文化旅游是朝阳产业,今年底荆门还要开通两条高铁,流动人员会增加,市场潜力会更大。”
非遗馆还设有一个小餐饮店,计划用来销售非遗技艺制作的食品,比如蟠龙菜、南桥包子、矮子馅饼和八角雪枣等。目前店面正在进行调整。
下一步,张金元计划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场馆现场展示、表演,指导顾客进行非遗技艺学习体验,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亲手制作非遗文创。“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湖北非遗、湖北文化。”
扫码看视频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