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商发货车间内,郭芷均正在查看大健康产品发货情况。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评论员周磊
我们经常提到一句玩笑话: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现实中,的确有不少年轻人放下城市的“体面”工作,主动调转人生的航向,返回那片熟悉的土地,重新厘定自我价值与故乡未来的关系。
曾经离开乡村、奔赴城市去打拼的年轻人,如今卸下“白领”“高管”等光环,扎根乡土、拥抱田野、绽放梦想,这不是退而求其次的“失意之选”,更不是对城市激烈竞争态势的逃避。对他们而言,返乡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抉择,创业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
这群年轻人正在用新思维、新方式,颠覆人们对“务农=低端”的陈旧想象。有人利用电商直播,把家乡的黄桃、蜂蜜卖向全球,成为“数字新农人”;有人改造老宅发展民宿旅游,让沉睡的村落变成网红打卡地;有人引进智慧农业系统,用无人机植保、大数据精准灌溉,让传统种植焕发“科技范儿”;更不乏有志青年用短视频记录乡村日常,吸引无数观众回味乡土文化。他们不是单一类型的创业者,而是多元业态的开拓者、乡村发展的推动者。
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的不是在城市竞争中“留不下来”的无奈,而是主动选择驰骋乡村的坚定姿态。见过外面的世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积累了资源,他们更清楚家乡需要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历史上从来不乏青年建设乡村的浪潮,但这一轮的新意在于:它既非号召性的奉献,亦非隐逸式的逃离,而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一次充满机遇的自我挑战。
这些年轻人究竟为家乡带来了什么?最直观的,是农村最缺乏的资金和技术,是乡村产业的重塑和升级。他们擅长用互联网思维打通产销链条,用品牌意识提升农产品价值,用文旅融合盘活农村资源。而更深层的,是人的回归和信心的重建。他们的回归,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治理思路和审美理念,吸引着更多在外人才回乡发展,也改变着村民对农业、农村的认知。乡村不再只有传统农耕,也可以变得时尚、开放、充满可能性。
这其实是一场动人的双向奔赴。乡村需要年轻人的视野、活力与胆识,年轻人也需要乡村的舞台、政策和空间。如今,从中央到地方,扶持政策频出,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返乡创业的客观条件早已今非昔比。回乡已不必重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模式,可以是一场轻盈、高效、充满创造力的生动实践。由此,我们理应摒弃“只有留在城市才叫有出息”的老套观念,应该看到,在广袤乡村同样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
虽说返乡创业充满机遇,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一拥而上。返乡创业绝非城市竞争失利后的“舒适区”,而是一条充满现实挑战的荆棘之路。比如,在乡村创业往往面临着投资回报周期长、配套服务不成熟、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返乡创业靠的不只是一时的热情,更是对市场的洞察、对资源的整合、对风险的把控,以及坚定的执行能力和持续的学习进化能力。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扎实的准备,仅以“逃避内卷”“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冲动回乡,很可能难以持久甚至走向失败。真正能够站稳脚跟、做出成绩的,往往是那些有备而来、有心耕耘、有办法落地的青年人。
回归乡土、再造故乡,这条路注定不易,但他们值得更多的掌声、更务实的支持、更理性的期待。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