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消费者呈现一个明确趋势——不会为智能驾驶的炫技来买单,只会为痛点场景来买单。”在《中国经营报》推出的《零观汽车》直播访谈节目零观汽车直播上,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开源鸿蒙战略顾问田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近期,《中国经营报》联合新浪新闻、新浪新能源共同发起“你是否会为智能辅助驾驶买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869份。新浪话题页阅读量为127万。上述调查问卷显示,智能科技配置已成为消费者决定性购车因素之一。
记者注意到,本次“你愿意为汽车智能化付费”调研中,三大高票场景超出预设,均指向消费者核心驾驶痛点,具体数据如下:例如雨雾天气视觉增强最高,支持率64.1%。核心逻辑是极端天气下人类感知能力下降,安全需求凸显;驾驶司机疲劳监测支持率达53.2%;城市领航辅助驾驶(NOA)支持率为51.1%。
对此田丰表示,这些痛点场景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弥补人类感知短板的安全需求,比如雨雾等极端天气下,人的感知能力会下降,哪怕是“老司机”也可能看不清周围细节变化,这时候就需要硬件辅助,像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越早感知风险,安全性越好,本质是帮人延伸听力、视觉。
“另一类是降本增效的效率需求,这种需求在国内外调研中都有体现,比如科技行业从业者、智能驾驶发烧友本身愿意为智驾买单,金融从业者、投资人士、律师等时间宝贵的人群,希望在高速或城市堵车时更提升效能。”田丰表示。
《中国经营报》:中美消费者在智驾需求和付费习惯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对国内车企有何启示?
田丰:差异很显著。首先是场景偏好,美国老百姓更看重高速公路的NOA 功能,因为他们出去旅游常自驾;中国老百姓则更看重城市无图NOA,毕竟我们的动车、飞机很发达,日常高频场景是城市通勤,对复杂城市路况的辅助需求更强。
付费习惯上,美国消费者愿意为软件付费;中国消费者更接受“硬件收费 + 软件买断”。大家更愿意一次性花三四万元买断智驾功能,背后逻辑是很多人觉得“智驾软件是硬件的延伸”,没把它当成不可或缺的软件价值。
但买断后,消费者会有更高诉求,比如觉得“买断了功能就该完美”,且 “买的是未来 12 个月到 18 个月的升级”,希望老车(只要硬件超前、算力和感知足够)也能有 “新灵魂”,所以会特别关注软件升级频率和新功能。
这种差异其实给中国制造业提供了机会:不管是汽车、电脑、机器人还是家电,未来不能只靠“卖产品”,更要靠 “卖后续增值服务”,消费者可能会为持续的服务付费。
《中国经营报》:智能驾驶模型如何适配不同地区的路况差异?核心技术逻辑是什么?
田丰:人工智能包括智驾模型的训练,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训练,就像智驾算法在驾校学规则,但一上路就会发现不适配—— 世界各地驾驶行为差异太大了。
第二阶段是强化学习,核心是“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适配本地路况,就像特斯拉的影子模式:车一边开一边学驾驶员的风格,同款车可能开 2 年像你的风格,开 5 年像我的风格,完全差异化。
比如印度的小胡同,要适配窄路通行;中东迪拜风沙大,传感器会被沙尘覆盖,得像应对雾天一样调整感知逻辑;美国农村路段,路中间的线不清楚、没有反光标志,只能频繁切换远光灯,这种场景和雨雾天一样,人要高度紧张,但智驾能通过AI 优化 —— 就像手机夜拍自动补光、提升分辨率,甚至像电影从 30 帧升到 120 帧、720P 升到 4K,AI 能 “脑补” 细节,提前识别复杂环境变化。
《中国经营报》:当前车企在智驾领域的商业模式,正发生怎样的转变?汽车的角色是否在重构?
田丰:以前车企卖智驾车,更像电商模式卖产品,简单直接;但现在要满足两个核心要求,首先是本地化数据闭环,各国法规越来越严,把国内智驾直接搬到国外行不通,法律不合规还可能吃罚单,必须在当地建数据中心,让本地数据闭环落在本国,再用这些数据迭代原有的预训练模型,培养适配本地的“汽车大脑”。
其次是建生态圈,不只是做智驾服务,还要延伸到车友生态圈、服务生态圈,包括零配件和智能车舱。例如像NOMI 这样的语音机器人,能和用户互动;还能叠加旅游、住宿、餐饮等增值服务。这时候汽车的角色就变了,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生活入口”:先保证安全从A 点到 B 点,再在这之上叠加衣食住行的各种服务。
甚至个性化需求会影响硬件,比如喜欢野外露营的人,需要仰望这样能涉水、原地掉头的越野车型;商务人士会偏好智能化MPV,软硬件正在向垂类细分市场发展。
《中国经营报》:智驾数据的归属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当前行业有哪些解决方案?智驾收费模式未来会有怎样的趋势?
田丰:智驾数据要上传云端,但国外不像中国有5G,有些地区会用充电或加油枪上的数据口,充电时同步把数据传到云端,可能是用户专属云端,也可能是特斯拉这样的企业云端。
目前,数据归属有争议,有人问“数据是我的,为什么车企能免费用”,现在车企有两种解法:一是用户用数据换积分,积分能换维修、服务等;二是购车时签协议,用户无偿提供匿名脱敏数据,本质是共建开源数据社区——因为突发情况太少,所以需要大家贡献极端场景数据,让模型更完善。
收费模式上,不少消费者偏好买断,对用户来说,买的是软硬一体的服务,有硬件就想享受最好的智驾;对车企来说,硬件预埋+ 买断收费能及时回收现金流,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
但未来可能出现按里程收费,比如出租车、营运车辆,若智驾达到L4 级能帮着车主挣钱,按行驶里程收服务费会更合理。另外,年轻人更接受订阅制,不想一次性花三五万元,这个月需要智驾就买,下个月关掉,整体成本更低。
现在还出现了新的消费趋势:很多人先挑智驾,再挑汽车品牌,尤其是了解智驾的人,会把智驾能力当成选车的首要标准。
《中国经营报》:汽车产品在智驾时代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否有新的消费趋势值得关注?
田丰:现在汽车产品有两个分水岭。一个是定制化方向,像家居生活一样,每个人的起居室、卧室都不一样,汽车也往私人定制走,比如露营爱好者要越野配置,商务人士要MPV车型。
另一个是极简配置方向,像手机一样,苹果、安卓的硬件选择少,核心靠软件套餐差异化。比如特斯拉的配置很简单,国内“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也在往精简硬件配置款式走,不让消费者在硬件上做太多选择,而是通过软件增值服务套餐满足需求。这背后就是“软件定义汽车”,靠软件延伸不同场景的增值服务,两个方向会并行发展。
还有一个明显的新趋势:高端定制平价化。比如labubu 周边,很便宜,并且很有个性、有情绪价值;汽车也一样,10万元市场价的车都能做颜色定制,通过技术的柔性化生产降低成本,既满足个性,又不让消费者花太多钱。
《中国经营报》:在户外露营新兴场景下,汽车的功能正在如何拓展?是否更贴近年轻群体需求?
田丰:现在的汽车越来越像乐高,有一个基本盘,在基本盘上能搭各种模块—— 钓鱼爱好者就装钓鱼配件,户外越野爱好者就加越野配件,不同配件需要花一定的钱,但未来可能变成租用模式,比如暑假需要越野配件,开学通勤就换回城市配件。
还能叠加更多跨界功能,比如摄影爱好者,车上能加无人机,实现航拍跟拍,车内还能当剪辑室、影音空间,用大屏看剪辑成果;甚至能连接机器人、机器狗、E-bike(电动自行车),汽车变成 “枢纽”—— 把这些设备从 A 点运到 B 点,在 B 点周边1—3公里,能骑 E-bike、用机器狗辅助,车还能提供充电、补能、影音传输、通讯支持,像个小型野外基地,甚至像航母一样,能搭载各种功能模块,很贴近年轻人对多元场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