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融资近20亿元后,商业卫星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纳星空”)也开启了A股上市进程。
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微纳星空已于9月15日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正式启动IPO工作,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就在该公司启动辅导备案的次日,上交所副理事长霍瑞戎在公开论坛上重申,将推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扩围至商业航天等领域。政策信号与头部企业的行动同频,预示着资本市场的大门正向这一赛道加速敞开。
融资近20亿,已发射27颗卫星
公开资料显示,微纳星空成立于2017年8月,创始人、法定代表人为高恩宇。公司主要从事卫星整星的研发与制造,提供从方案论证设计到在轨交付的“一站式”服务。
成立七年以来,公司已成功将27颗不同类型的卫星送入太空。其产品覆盖了从10公斤到1000公斤级的多种卫星平台,涉及通信、遥感及科学试验等多个应用领域。其中,包括了国内首颗由民营企业研制的0.5米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泰景三号01星,以及国内首颗X波段商业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泰景四号03星等。
除了技术研发,微纳星空也在加速规模化生产的布局。今年3月,其位于江苏无锡的商业卫星智能化产线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将具备年产150颗以上200公斤至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以满足自建星座、国家项目及商业客户的需求。
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微纳星空已展现出获取系统级订单的能力。今年5月,该公司中标“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合同金额达8.04亿元人民币,项目内容包括10颗遥感卫星的研制、发射组网及地面系统建设。
快速发展背后,是资本的持续加持。据不完全统计,微纳星空至今已完成约十余轮融资,累计金额超20亿元。其投资方阵容中,既有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深创投等国资背景的机构,也包括中科创星等知名市场化投资机构。
政策窗口下的IPO竞速
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是近期商业航天企业密集冲刺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18日,证监会发布新规,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尚未盈利的相关科技企业上市扫清了制度障碍。
政策的“绿灯”点亮后,赛道内的头部企业迅速行动。7月29日,民营火箭企业蓝箭航天在北京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8月1日,卫星企业屹信航天在江苏证监局备案;8月12日,另一家火箭公司中科宇航也在广东证监局进入了辅导阶段。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有多家企业扎堆开启A股上市征程。
回溯来看,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首次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后,至今已发展十年。随着产业链逐步成熟,一批企业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商业化和规模化扩张阶段,寻求公开市场的资金支持,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除上述已进入辅导期的企业外,星际荣耀、国星宇航等公司也已在A股或港股市场披露了其上市计划。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商业航天板块有望在资本市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