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再次发布了关于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的倡议,对“60天账期”的支付起算时间、订单确认、交付验收、对账结算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明确。这一看似对整车企业提出更严格要求的举措,实际上并不是勒紧车企的“紧箍咒”,而是推进车企与供应链企业实现合作共赢、打破“内卷”怪圈、助推整个产业链提质升级的“定心丸”。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稳定性决定了产业的高度。在传统认知中,延长账期一直被车企视为优化现金流的重要手段。但这种以强势地位挤压供应商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短视行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品结构、市场规模和产业形态仍在快速演变,供应链体系尚未成熟。整车企业若一味延期支付货款,将直接加大供应商的经营压力。如果供应商因资金回笼问题而减少创新投入,则整条产业链的技术进步速度必将受到影响。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攻关。拖延支付不是在降低成本,而是在透支信用,不是在优化现金流,而是在截断创新流。因此,“60天账期”规范绝非简单的一纸倡议,而是基于市场规律和产业特性的科学设计。此次,通过进一步明确关键环节,使账期承诺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这不仅减少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也降低了因支付纠纷而产生的沟通成本和信用成本。
对整车企业而言,规范的账期表面上增加了短期资金压力,实则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优秀的企业追求利润,更追求合作伙伴的成长。不稳定的供应关系可能导致供货延迟、质量波动甚至断供风险。推行规范的账期管理,将倒逼整车企业提高生产计划准确性、库存管理精细化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市场驱动向创新驱动升级。而完整的供应链正是中国制造业的一大优势。整车企业应当认识到,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当下,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供应链安全与稳定成为各国汽车产业的关注焦点。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汽车产业陷入了“内卷”的恶性循环中,而规范账期正是打破这一循环的突破口。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更大优势,必须构建更具韧性和创新力的供应链体系。规范的账期制度正是这种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规则越清晰,合作就越顺畅,预期越稳定,则创新越有力。
细化“60天账期”束缚的是短视的利润观,解放的是长远的竞争力,定心的是供应商,受益的是全行业。通过规范支付行为,构建了更加公平、透明的商业环境,而稳定供应商预期,则增强了产业链的创新活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了整零协同,提升了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倡议发出后,已经有10多家大型车企发声表示积极响应。随着这一倡议的进一步落地实施,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建立起更加健康、稳定的供应链生态,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只有产业链各方相互支持、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打造健康有序的产业生态,共享产业升级带来的广阔机遇,也才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