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又要多两个假期了?最近,一则关于中小学可能增设“春秋假”的消息,让不少家长的心情有点复杂。
昨天,商务部等9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出五方面19条举措,其中就明确提出: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所谓“春秋假”,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它指的是在保证全年总教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在春季和秋季分别增设一个短假期,区别于传统的寒暑假。它通常与“五一”“国庆”等法定节假日衔接,形成更长的连续休息时间,方便学生放松身心、调整学习节奏,以及参与实践或家庭出游。
其实,这项政策早已在一些地区悄然实施。“先行者”杭州自2004年就开始春秋假试点,一般春假设在5月前后,秋假则在10月左右。湖北恩施州也从2017年起在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春秋假,每次2-3天。今年以来,更多地区如江苏、广东佛山也陆续推出相关试点计划,似乎预示着“春秋假”正在从小范围探索走向更大规模的落地。
对孩子来说,多两个假期当然开心,但对家长而言,却可能意味着“甜蜜的负担”:孩子放假了,家长却还要上班,谁来带娃?这不仅仅是“找地方托管”那么简单,更是牵动着看护、经济、教育三重焦虑。有没有长辈帮忙?临时找不找得到保姆,是否靠谱?请假会不会影响工作?这些都是摆在家长面前的现实难题。
同时,假期附加的经济负担也不容忽视——托管班、兴趣班、研学营,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支出。更让家长纠结的是教育焦虑:既希望孩子放松,又担心他们在家“放羊”、沉迷电子产品、猛吃外卖食品,甚至在“别人家孩子”都去参加丰富活动的时候,自己的娃却虚度了光阴。
对此,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表示:“缩短寒暑假,但如今夏天越来越热,教室里没空调根本待不住。”“如果假期作业堆成山,哪还有时间出去玩?”也有人理性支持,认为春秋假有助于分流黄金周和寒暑假的旅游高峰,改善出行体验。不过也有人担心,如果全国同步放春秋假,会不会造成新的“扎堆放假”,仍然解决不了景区人挤人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中也埋了一个更深层的“彩蛋”:春秋假的设计,明确要求“与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结合”。这不禁让人联想,这是否会成为一个倒逼机制,推动更多企事业单位认真落实带薪休假,让家长真正有机会陪孩子度过一段有意义的假期?
当我们探讨“春秋假”这一政策时,也许本质上是在思考:好的政策初衷,如何转化为真正可以落地的制度保障?如果缺乏企业的积极响应、缺乏完善的托管服务体系、缺乏家长可自主支配的时间,这样的假期反而可能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真正要让“春秋假”发挥其预设的价值——促进消费、赋能教育、关怀家庭,就不能止步于学校的日历调整,更需要启动一场更深层的社会协同。唯有如此,政策中的“人情味”才能跨越文本,照进每一个家庭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