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夹缝中的一代。在家里被说“你怎么烧个饭也烧不利索”,可转念一想:啊,你怎么不说当年岁月缓、负担轻,没有“996”?
中国人喜欢吃一口新鲜的、热气的、现炒的。中餐的口味碾压“白人饭”,这是无疑的。问题是费时间。做饭不仅是“炒菜”这一步,从计划今天吃什么开始,买汰烧一套下来,真正做菜的时间反而是最短的。对,现在还要加上干湿垃圾分类的时间,耗时又耗力。
时代在变化。以前一个家庭可能是五口人,要做一桌子菜,那是天大的事。现在一家常是三个人,甚至两个人,连饭点都可能各自错开的,“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在家庭原子化的背景下,做饭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花了大量时间,却只满足少数人需求,性价比实在不高。
有一种论调,“白人饭”有一点好,省事是真省事,省时也是真省时。毕竟惠灵顿牛排这种精致餐食也不是天天吃的,大多数时候就是两个面包夹芝士,简单便捷。把吃饭的时间省下来,可以娱乐、创新,或是思考人生上。活到这个年纪,反倒觉得这种“高效饮食”多少有点道理。
所以,在这个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觉得预制菜挺好的。当然不包括那种又贵又难吃,还要标榜自己“不是预制菜”的产品。把做饭省出来的精力投入其他事务,去拉动消费,不好嘛?你看,很多人花费大几万块去练瑜伽、健身,都不带眨眼的。可去菜市场讨价还价,能拉动的消费又有几块钱?
从舆论和政策导向来看,预制菜的未来是确定的。要是想吃口新鲜的,无非是多一种选择——要么请上三楼包间享受定制餐食,要么走进一楼的普罗大众大食堂。我们连胶囊食品都可以接受,预制菜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生活自会让我们逐渐适应这种新的饮食方式,而且讨论预制菜的安全性时,不能脱离人体正常代谢去谈所谓“毒性”,这才是客观的态度。
那么不确定的是什么呢。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省出做饭的时间用来自我实现,无论从经济还是社会的角度看,这都是一种长期主义的选择。马克思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个体自由全面发展,这恰好与之契合。可现实的情况下,做饭省下来的这点时间,会不会被挤压成更长的工作时间,让“996”变成“007”?这才是最让人担忧的问题。
所以,我们究竟是想成为围着灶台打转的家庭劳动者,抑或工业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还是不断提升自己寻找更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机会?这些选择的背后,藏着我们对生活方式的深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