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一纸文件再度为体育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6大方向20条举措将体育产业推向经济新风口。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各部委对《意见》作出进一步解读。
显然,这不仅是关于全民健康生活的政策“红包”,更是体育消费与经济动能紧密挂钩的关键信号。从城市马拉松到乡村骑行道,从智能穿戴设备到虚拟赛事直播,“体育+”的边界正在模糊,机遇正在放大,动能正在增强。
四川作为西部体育消费高地,如何借势“破圈”?金融投资报记者深入一线,对话资深从业者、品牌舵手与智库专家,探寻这条黄金赛道如何落子成势。
01
7万亿元市场规模如何实现
《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体育产业总规模从超5万亿元到超7万亿元,数字的动态变化意味着什么?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岩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目标的主要增长点或将围绕政策驱动、消费升级、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四大维度展开。具体瞄准六大核心领域:一是以职业赛事IP价值提升、国际赛事虹吸效应、民间赛事商业化破局为核心的赛事经济,撬动门票、衍生品等全链条消费;二是户外运动与冰雪经济,依托自然资源与政策赋能实现全产业链扩张;三是数字化转型,通过智慧场馆改造、智能装备研发及体医融合新场景重构产业效率;四是区域协同发展,东部打造体育科技与消费中心,中西部发展特色产业,城乡推进‘15分钟健身圈’释放下沉市场潜力;五是国际合作与品牌出海,通过技术标准输出、赛事IP全球化及本土品牌拓展海外市场打开全球市场空间;六是政策与要素保障,借助体育产业REITs、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及人才梯队建设等,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
石岩进一步表示,实现7万亿元目标的关键在于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动能,构建“国内消费为基本盘、国际拓展为增长极、技术创新为加速器”的新生态。
与此同时,《意见》提出要壮大体育经营主体,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
金融投资报记者从企查查获悉,截至9月4日,全国体育相关企业现存量为1702.18万家,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从成立年限分布来看,超六成企业成立于最近三年。其中,成立年限在1至3年的企业占比达34.78%。
石岩认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呈现总量增长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特征: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相关企业却面临多重挑战。因此,需通过强化要素支撑、优化区域布局、推动数字化转型与模式创新、深化国际合作与品牌建设,助力体育企业突破瓶颈,激发下沉市场活力,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为2030年实现7万亿元的产业规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02
四川“赛事金字塔”已然成形
从兴隆湖的桨板到凤凰山的足球,从天府奥体公园的体育科创楼宇到“成都造”体育产品走向全球,成都乃至四川的体育消费热潮,不仅体现在赛事门票收入和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上,更深深植入到城市文化的肌理中。
据了解,四川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体育赛事带动消费监测试点省,成都、眉山入选全国首批促进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试点单位。以打造“跟着赛事游四川”为牵引,共串联推广美食、商贸、文化、旅游等资源超1000个,预计2025年全省体育消费总规模超2100亿元。
不难预见,在西部产业大省与文旅大省,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消费正在实现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
《意见》多处提及体育场馆场地建设、设施设备更新、国家步道体系建设等,并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体育彩票公益金等多渠道的资金支持。这标志着国家层面将体育基础设施视为释放消费潜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
“一个中学的田径场,竟然可以承办世界级的比赛!”跑哪儿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创始人常春直观地感受到,成都体育场馆资源的丰富程度令人惊讶。据悉,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美式橄榄球比赛在成都七中东部学校田径场举行,该赛事为腰旗橄榄球女子组比赛,共有8支球队、96名运动员参赛。
在成都,城市马拉松遍地开花,“川超”揭幕战门票秒空,凤凰山体育公园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见微知著,成都正以赛为媒,向世界展示一座西部城市的体育厚度。
目前,四川体育产业的“赛事金字塔”已然成形:顶端是世运会、大运会等全球瞩目的国际旗舰赛事;中层是成都马拉松、环龙泉山自行车赛等自主IP赛事;基底是遍地开花的社区运动会和校园赛事。
当全球目光通过赛事镜头聚焦成都时,依附于相关产业链的品牌正以惊人的密度和体量在此布局。
“四川是中国山地资源最丰富、用户基础最扎实的区域之一。我们一直将四川视为户外产业链发展和山地文化落地的重要战略区域。凯乐石已在成都万象城布局西南旗舰门店,集产品展示、培训体验与社群交流为一体。” 凯乐石集团总经理孔繁泳向金融投资报表示。
实际上,成都乃至四川的体育消费热潮早已超越单纯的体育消费范畴,演变为融合文化、旅游、科技、消费的综合性高端服务消费。
孔繁泳坦言,中国的户外运动渗透率还在逐步增加,人们参与的频次也在不断增加,这将会迎来更大的存量市场,行业正在迈入更具深度的存量竞争阶段。用户的需求正在从“买一件装备”转向“获得持续成长的体验与支持”。
03
“体育+”撬动文旅消费升级
“放眼全国,有如此丰富地质地貌的省份并不多见。山地、湖面、平原、雪山‘一应俱全’,这是独属于四川开展体育运动的客观利好。”常春说道。
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刘建,每年都会不定期考察川藏线等重要热点骑行线路,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他正完成了今年从拉萨到狮泉河的骑行任务。“大约30年前,我独自上阵途经川藏线,漫漫长路没有驿站甚至没有旅馆,硬件设施堪忧;去年我再次骑行318国道,间隔几十公里就有驿站、民宿。更让人惊喜的是,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仿佛一夜之间‘长满’了川藏线。”
其中,坐落于川藏线中线的小金县,与体育关联的新故事正在上演。
“以前,当地的年轻人养牛、放羊、嫁接果树;如今,他们在闲暇之余当起了登山领队、教练、向导。”刘建说道。据了解,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端的小金县,近年来,紧扣户外运动这一核心优势,成功打造了登山、攀冰、徒步等40余条精品户外线路。
如何擦亮“户外天堂”名片,锚定国际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四川省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秘书长高敏给出的答案是:首先转变的是人。
“每年四川省登山协会都会开展培训,让当地年轻人吃上了‘体育’这碗饭。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成为专业的户外技术人员的就超过千名。”高敏表示,从体育热到体育消费热,小金县交出了完美答卷:2024年,该县共接待游客568万人次,以文旅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在GDP中占比5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6.5%。
“期待在四川持续探索户外产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凯乐石集团总经理孔繁泳表示,近期,该品牌在小金县正式签署了“户外运动培训及运营项目”战略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1亿元,将围绕“培训体系 + 登山文化 + 赛事IP”三位一体进行建设。这不仅是凯乐石在山地产业链上的深入布局,也标志着小金县户外运动迈入专业化与系统化的新阶段。该项目将依托四姑娘山等核心山地资源,推动学校建设、赛事运营、人才培养、文旅融合等全链条体系落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海拔户外运动目的地,形成“以户外促旅游、以培训带产业”的区域文旅产业闭环模式。
小金县的故事未完待续。公开信息显示,小金县今年将深度勘察52条登山线路、30条徒步线路。
体育这台超级发动机,正以前所未有的马力驱动着城市能级的跃升,串联起“体育+文旅”“体育+数字”“体育+康养”等新场景的广阔发展空间。体育,正成为撬动消费升级、助力产业转型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