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为笔、丰收为墨”,描绘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9月17日,一场农业行业盛会——2025新华指数庆丰收秋季发布暨农业战略风向标大会(以下简称“活动”)在北京召开。活动期间,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最新成果正式发布。

本次活动依托中国经济信息社权威的数据资源与智库优势,旨在联合行业同仁共同探索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农业产业合作,实现产销高效对接。活动将汇聚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通过指数发布、专家研讨、产销对接等多样化环节,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实践范例。

因地制宜,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山西省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海拔落差大、土壤种类多、无霜期相对较短,孕育了丰富的道地药材,成为了“北药”重要的产区之一。2024年,山西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99.7万亩、产量71.5万吨、产值144.1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9%、8.5%、14.8%。目前,山西已初步构建起太行山、太岳山、恒山、吕梁山、晋南边山丘陵五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成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连翘、黄芩、柴胡、黄芪、党参等品种的主产区和优势区。
指数赋能,定价“坐标”初步构建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中药材价格指数体系,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通过每半月采集全省17个主产县、60家企业监测点的实时数据,构建起山西中药材价格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指数数据显示,自2021年基期以来,“十大晋药”价格指数累计涨幅达17.9%,其中党参、黄芩等多种道地药材品种,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展现出强劲的溢价能力。
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24年,山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和中药资源保护利用项目,农业农村部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也在持续深入推进。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产业发展带动效果十分显著。全省新建了2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基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率提高到55%以上,综合开发利用率达到60%以上,良种使用率也在持续提升。
从太行深处的药田新绿到数字平台的指数波动,从“十大晋药”的品牌价值的水涨船高到全产业链振兴发展的延链强链,山西中药材产业正以丰收为起点,书写着“生态赋能、数字驱动、品牌强农”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