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编者
北京石景山区——
百年高炉变身科幻乐园
本报记者潘俊强
乘坐“齐天号”星舰漫游,戴上VR眼镜感受奇妙幻境;触摸百年前的高炉炉渣,感知重工业遗存……游客在科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体验感满满。
这里是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宏伟壮观的高炉建筑仍然矗立,而内部已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科幻世界。作为北京新兴的城市地标和消费新场景之一,科幻乐园正以“文化为底色,科技为画笔”,为游客打造一场科技与文化共舞的奇幻浪漫之旅。
“高炉内是个环形的超高空间,论证后最终决定设计为飞船形象。”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负责人吕晓卓介绍,有科幻作家来此参观,感慨这里把科幻想象变成了现实。
一高炉在工业生产时期是熔化铁水的核心设备,改造过程中完整保留了炉芯,曾经的高炉热风口变成氛围灯孔,残存的黑色炉渣仍挂在炉芯壁上。
“高炉外观本身就很有科幻感,在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保留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工业建筑风貌。”吕晓卓说。
不少人来此,在忆往昔的同时,也看到了科幻的炫酷。
“您乘坐的SJ1091号星际航班‘齐天号’搭载的是第四代量子引擎,我们正在飞速运行中,途中大家可能会感到颠簸……”随着耳中传来播报声音,游戏开始了,山东游客王弢和孩子在沉浸式科幻场景中开启畅游。
今年暑期,王弢专门带着孩子来科幻乐园游玩。“在网上看攻略,这里很受小朋友喜欢。”来到这里,王弢果然没有失望,在百年高炉中体验“星际穿越”,在工业遗址中感受“科技赋能”的魅力。
改造后,科幻乐园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融合AI、数字孪生、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囊括未来科技乐园、主题秀场、艺术展览、餐厅酒吧等业态。除了沉浸式的体验,游客还能在科幻感十足的各类空间中感受艺术、电竞的魅力。
通过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的联动,自对公众开放以来,首钢一高炉·SoReal科幻乐园逐渐成为年轻人、亲子客群出游的目的地之一,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
上海奉贤区——
科幻名场面化为线下场景
本报记者曹玲娟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面对互动按钮,你的选择会是什么?
戴上身份手环,激活唯一“数字ID”,游客王婷化身为“未来学院学员”。依托数字角色,王婷在展馆中参与角色扮演和任务挑战,由她创造的“文明印记”,被实时记录在“宇宙战争数据库”。
这里是全球最大双壳体结构科幻馆——上海奉贤区在水一方科幻馆。馆内的“三体·未来学院”是科幻馆与“三体宇宙”合作打造的沉浸式互动娱乐体验空间——六大科幻主题空间、30多种沉浸式展项,从光影效果到实体装置,一个“三体宇宙”呼之欲出。《三体》小说三部曲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拥有不少粉丝。
一进馆就像闯入了未来世界,充满了科幻气息。无论是“自然选择号”战舰的光影展示,还是“水滴剧场”的沉浸演绎,抑或“深空之战”的太空对战,小说名场面化为触手可及的线下场景,吸引科幻迷们沉浸其中。
“科幻馆7月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暑期共接待了2万余人次的参观者。”在水一方科幻馆馆长刘达介绍。
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水滴剧场”。“现在,联合舰队即将越过木星轨道,对三体探测器的首次接触,就要开始了。”“水滴剧场”里,机械光影还原着《三体》故事中的末日之战,演绎出人类与来自三体文明的水滴初次接触的惊险时刻。
从空中俯瞰,科幻馆宛如一个悬浮于半空中的飞碟,屋顶浮岛花园架设有巨大的“宇宙对话”艺术装置,传递出人类拥抱未知的美好愿景。此外,还有面壁计划研习室、乱纪元之旅、穹顶挑战场……科幻体验感十足。
“我对《三体》小说的名场面十分熟悉,在水一方科幻馆的还原度很高,能激发出更多人对科技、对宇宙的好奇心。”王婷说。
在上海,不少场馆正用各具特色的视角和方式,讲述东方叙事语境下的科技创新与科学幻想。上海天文馆里,游客们借助各项设备理解宇宙、思索未来;临港新片区启动建设的《南天门计划》AI科幻乐园,是国内少数基于航空科幻IP打造的沉浸式文旅项目……浓厚的科幻文化氛围里,科幻文化消费空间在上海逐渐打开。
青海茫崖市——
石油小镇成了研学基地
本报记者曹继炜
带着对科幻作品情节的向往,自驾游爱好者周强来到了青海省茫崖市冷湖镇。从这里向南出发,驶过17公里的茫茫戈壁,一座废弃的土坯小镇渐渐出现在眼前。这里是冷湖石油小镇的一处遗址。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大部分油井枯竭、停产,冷湖石油工人从这里搬迁至敦煌。
由于冷湖地区大气稳定度高、可沉降水汽少,晴夜数量多、光污染少,再加上海拔高、大气相对稀薄,这里逐渐成为绝佳的天文观测地。2023年,现代化科教综合实验室——冷湖实验室正式开放。走进坐落在小镇外围的冷湖实验室,参加天文研学游的学生正在观察芯片农场培育的蔬菜。“冷湖实验室围绕天文观测、太空种植、航空航天等主题,为中小学生提供研学课程,这些项目也对游客开放。”冷湖科创园管委会副主任李伟介绍。
离开石油小镇,周强沿着“火星一号公路”继续行驶。荒凉的戈壁、厚重的云层、呼啸的罡风……周强进入了俄博梁雅丹地貌群。这里风蚀地貌典型,被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3个小时后,周强到达了冷湖火星营地。
营地被设计成全封闭的火星太空舱,可同时容纳72人睡眠舱住宿和100人帐篷住宿。游客可以在户外参加“火星营救”等模拟体验项目,还可以挑战“火星任务”,运用生物、化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户外生存、帐篷搭建等实用技能。
“我学会了找北极星,这样晚上就能通过北极星来确定方向了。”8岁的杨永琴对科幻小说很感兴趣,火星营地也为前来的小朋友提供了丰富的科普探索环节。
周强则对这里的火星地貌更感兴趣。他领到一台平板电脑和卫星定位设备,沿着导航路线走进了这里的冷湖火星地质公园。当晚,在地质公园过夜的周强,看到了“这辈子见的最多的星星”。
据介绍,今年暑期,冷湖火星营地及冷湖实验室接待科普、研学相关人员2515人次;冷湖火星地质公园接待自驾车辆5000余辆次,人员约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