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8 06:04:30 股吧网页版
丰收节见证“薯”光 新华·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影响力指数在京发布
来源:新华指数

  9月17日上午,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新华指数研究院承办的“2025新华指数庆丰收秋季发布暨农业战略风向标大会”在北京市广阳书院顺利召开。会上,新华指数研究院涉及多个省份的农产品指数集中发布,“新华·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影响力指数”首次面向全国发布。

f5998046df6f407bb12a5aff927cd88a.png

图为新华·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影响力指数发布现场

  指数跃升的核心密码:消费者互动驱动品牌价值裂变

  品牌影响力总指数的“量级突破”,其核心引擎在于消费者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深度转变。2025年第二季度,品牌关注度分项指数环比飙升759.14%,达813.89点,自媒体平台互动量突破5.86万次。微信端“兵支书”黄恒礼带领村民卖红薯增收的故事,引发大量互动。这种情感联结的深化,使品牌口碑与热度实现“双爆发”——全平台好评率持续保持100%,央媒报道总浏览量超300万次,其中新华社单篇稿件阅读量达220万+。尤为可贵的是,品牌传播力与引领力形成“长期韧性”:传播力指数同比增长491.39%,短视频平台直接带动电商转化;引领力指数虽环比微调,但同比仍增长254.56%,央省媒体刊文量占比超90%,夯实了“地理标志产品+绿色食品”的权威认知。这印证了一个关键规律:当消费者成为品牌共建者,“小红薯”便能释放大能量。

8509083e52cb4a8a9306f2558d66c968.png

图为新华·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影响力指数趋势图(2024Q1-2025Q2)

  全产业链的硬核支撑: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性升级

  指数的亮眼表现绝非偶然,其根基在于贵州省紫云县以全产业链思维重构产业生态。在生产端,依托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富硒黄壤优势,2024年种植面积达4.2万亩,通过与贵州省农科院合作推广脱毒育苗、绿色防控技术,薯苗亩产跃升至3500斤(较传统品种翻番),并配套建设大棚、冷库及机耕道,破解“靠天吃饭”困局。在加工端,贵州圆圆农业等企业开发红薯干、全粉、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年消化红芯红薯大薯3000吨,直接解决100余人就业,实现从“卖原料”到“创价值”的跨越。在市场端,借力阿里巴巴、京东电商平台与“助农直播”,推动“紫货出山”;更将红薯产业与格凸河景区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农耕体验+美食打卡”新业态,形成“一产稳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良性循环。

  差异化破局的制胜关键:高原特色铸就全国标杆

  面对全国红薯产业同质化竞争,紫云红芯红薯的突围之道在于“高原生态+双重认证”的精准定位。对比河北卢龙甘薯(主攻淀粉出口)、河南唐河红薯(依赖规模种植)、江浙天目山小香薯(侧重电商渠道),紫云优势凸显:品质独特性上,产区土壤硒含量达国标,红薯蛋白质含量1.20%、钾含量1640mg/kg,熟食“香甜软糯无渣,食有板栗香”,营养与口感双领先;品牌权威性上,集齐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绿色食品A级认证、“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成为西南少有的“双认证”品种;数据赋能上,全国首个红芯红薯品牌影响力指数实现“产业数据化、品牌可视化”,为特色农产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这种立足地域禀赋的差异化战略,不仅规避了价格战,更将“高原小薯”塑造成“番薯中的松露”,在红海市场中开辟蓝海。

  未来发展的战略路径:从丰收走向持续繁荣

  丰收节的喜悦背后,指数报告为产业长远发展锚定四大方向:其一,设施强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排灌系统与冷链,引入中小型机械应对劳动力老龄化;其二,种薯提纯,3年内建成工厂化脱毒育苗基地,解决种质退化问题,稳定亩产与品质;其三,绿色护航,推广生物防治模式,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守护“100%好评”金招牌;其四,双轨拓市,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塑造高端形象,同时拓展一线城市市场与加工订单,实现“鲜食保溢价、加工保规模”。这些举措直指产业痛点,彰显从“被动丰收”到“主动创收”的战略转型。

  新华·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影响力指数跃升远不止于数据突破,更是生动诠释了“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深层逻辑,当科技赋能生产、数据驱动决策、三产深度融合,一株高原红芯薯便能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完整价值链。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