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17日电(韩燕)9月17日上午,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主办、新华指数研究院承办的“2025新华指数庆丰收秋季发布暨农业战略风向标大会”在北京市广阳书院顺利召开。会上,新华指数研究院涉及多个省份的农产品指数集中发布,“新华·静乐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再次面向全国发布。

图为新华·静乐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现场
新华·静乐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不仅为我国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量化的数据支撑,更全面揭示了一粒源自南美的小小种子,如何在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色希望”。数据显示,新华·静乐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从2017年基期的100点攀升至2024年的225.37点,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4.5%,其中2023至2024年度增幅为10.46%。这一连串跃动的数字背后,是十四年科技攻坚、产业培育和品牌塑造的厚积薄发。如今,静乐藜麦全产业链产值已达3.5亿元,为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注入强大动力。

图为新华·静乐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趋势图(2017年-2024年)
这一切的起点,始于2011年娑婆乡那片仅20亩的试验田。彼时,藜麦作为外来作物,在国内尚属罕见。然而,静乐人敏锐地捕捉到其耐寒、耐旱、营养丰富的特性与本地高海拔、冷凉气候的高度契合。从试种到规模化推广,再到实现“种源自主”,静乐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长征”。通过“航天育种+杂交技术”双轨并行的技术路径,当地成功培育出“稼祺100”“华青1号”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截至2024年,全县藜麦种植面积达5.1万亩,平均亩产突破150公斤,建成3.2万亩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
产业的壮大离不开全链条的协同发展。新华·静乐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产业实力、发展质量、产业效益和品牌影响四大维度构建评估体系,系统勾勒出静乐藜麦从田间地头走向全球餐桌的完整图景。目前,全县已形成以12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产品涵盖藜麦米、藜麦酒、藜麦肽、藜麦粉等30余种深加工品类。其中,藜麦粉成功出口法国,打开欧洲市场,标志着“静乐制造”迈向国际高端消费领域。
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藜麦产业同样表现亮眼。5万亩种植区惠及350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这不仅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也重塑了黄土高原农业的发展逻辑。
品牌建设成为静乐藜麦脱颖而出的关键一环。“中国藜麦之乡”“气候好产品”双重权威认证加持下,2025年二季度品牌传播力指数达102.58点,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相关话题传播形成强大的网络声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忻州新闻网、中国新闻网、环球网等多家权威媒体集中报道的2025年“乡村振兴”县级篮球邀请赛,赛事期间,静乐藜麦等山西省内外参赛县特色农产品集中亮相展区,呈现出“县县有特色、款款是好物”的热闹场面。
数字化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新支点。此次发布的指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更发挥着战略引导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对网络传播热词的大数据分析发现,“杂粮”“乡村振兴”“航天育种”三大关键词占比超过60%,反映出公众对健康饮食、科技赋能农业的高度关注。据此,静乐启动“省内传播补短板”行动,联合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学院开展“藜麦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强化本土认知;同时在上海设立国际藜麦中心,瞄准“十五五”期间打造全球藜麦交易枢纽的目标,抢占行业话语权。
面向未来,静乐正从“种植基地”向“标准制定者”跨越。目前,静乐藜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申报中,“忻谷33号”杂交谷品种已在西北旱区示范推广。一粒藜麦,承载着科技兴农的梦想,见证着乡村蜕变的奇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静乐藜麦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县域特色产业崛起的缩影,更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