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8 14:00:01 股吧网页版
人民播客——“人工智能+”行动解读① 科研正从“大海捞针”走向“精准导航”?
来源:人民网

  近期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六大重点行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排在首位。

  这释放了什么信号?AI到底怎样颠覆传统的科研模式?“科学大模型”和我们熟悉的ChatGPT、DeepSeek有啥不一样?AI怎么打破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壁垒”?未来5到10年,科研形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本期嘉宾来自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技术)领域的先行者——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我们邀请到了研究院院长李鑫宇,他将以生动的语言,带我们踏上一次“科研未来之旅”,深入了解这场正在发生的“科研范式革命”。

本期嘉宾: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李鑫宇

  对话AI摘编:

  主持人: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放在六大行动首位,在您看来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李鑫宇:首先国家敏锐把握到了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历史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直是核心,把它放在首位和整体发展逻辑一致,它是“AI+各行业、各领域”的底层支撑。这是重新梳理二者关系的重要政策——这次是把科学技术重新拉回视野,找回“以科技突破为底层带动各领域发展”的核心结构,这点特别重要。

  主持人:很多人知道AlphaFold的案例,您能讲讲AI引领的科研范式革命吗?什么是科研范式?又“革”了传统科研方法什么“命”?

  李鑫宇:“科研范式”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的,简单说就是科研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大家相信用什么方法能解决科学问题,形成共识就是范式。历史上就这么几类:最早是“实验”,靠观测总结经验;后来牛顿等人用“理论推理”演绎世界;计算机来了,“计算”成了重要方式;互联网时代,“数据驱动”成为主流。现在聊任何科学问题,科研人员都会问“AI能不能帮我”,所以AI for Science成了新范式。

  至于“革命”,其实不是革谁的命,而是像计算机一样,给了我们更强的工具——过去想做却做不到的事,现在能做了。比如蛋白质折叠,之前有生物信息学方法、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始终没找到高效预测蛋白质结构的工具,直到加入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这个问题得以解决。现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科学突破,这就是科研范式革命带来的机会。

  主持人:目前是不是所有领域都能用AI赋能,基本没有不能的?

  李鑫宇:得看科学研究的流程。如果从查文献、梳理前人成果开始,AI已经普遍赋能了——过去一个人一辈子能读的论文、了解的工作有限,但现在大语言模型能全量吸收知识,甚至未来可以在深度解析所有文献后,输入新想法就能知道前人有没有研究过,能精准定义“人类知识边界”,这效率提升太大了,从这点看AI影响是全方位的。

  但聚焦具体科研问题,得看三个维度。一是问题定义清不清?比如蛋白质结构预测,和真实结构“像不像”有明确标准。二是数据够不够?数据、工具积累不到位,AI也没法发力。三是AI能带来颠覆性突破还是只是渐进式演进?得结合领域重要性看。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AI解决,有些领域的传统瓶颈根本不在AI能发力的地方。

  主持人:《意见》提出要“加速科学发现进程”,特别是“从0到1”的突破。能否分享一个最让您兴奋的、AI助力重大科学发现的具体案例?

  李鑫宇:“0到1”的突破大多公众不熟悉,最典型的就是大家认可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有诺贝尔奖背书,确实是重大突破。但其实很多领域都在发生:比如AlphaGO的核心是在巨大的决策空间找最优解,科研里这类事不少。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电解液配方——电解液是正负极间的导电介质,配方特别复杂,锂盐和辅助导电物质的比例难拿捏,过去只能靠大量实验,成本高、周期长。现在用计算模拟加AI,能在海量配方里快速筛选出“还不错”的方案,再用少量实验验证,效率提升太多。国家强调“0到1”,就是看到了我们有大量这样的机会。

  主持人:《意见》提到,“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能不能用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什么是科学大模型?科学大模型能否像“超级显微镜”和“超级望远镜”一样,成为一种全新的科研利器?

  李鑫宇:ChatGPT像个“厉害的普通人”,能写报告、处理日常事务;科学大模型得像“厉害的科学家”,有三个核心能力:第一,“看得懂科学家能看懂的东西”——科学大模型必须能识别比如电镜图、核磁谱图、天文图像这些专业数据;第二,“像科学家一样推理”——科学家观察现象后,能顺着科学体系和逻辑框架推导结论,这种“科学长链条推理”能力它得有;第三,“会用科学家用的工具”——例如科学大模型得能操纵显微镜拍照、用计算模拟软件做仿真。同时具备这三点才叫科学大模型,这对科研生产力提升是革命性的。

  和通用大模型的区别?未来追求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话,两者可能殊途同归,都是“全知全能”的智能体。但现在受训练方法限制,科学大模型能走“垂直突破”路线——写诗作画虽不如通用模型,但科研能力却远超它。

  主持人:目前国内外科学大模型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李鑫宇:核心瓶颈还是在“数据”上。现在我们会把简单科学文本数据喂给基础大模型,微调后让它有一定科研能力,但没触到科学大模型的本质——科学数据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是“能不能用”。过去通用大模型靠“人工标注高质量数据”,标注门槛低,但科学数据标注门槛高:很多化学分子式只有学化学的能认,天文图像只有天文学者能解读,得领域专家来标,这个过程会很长。不过这对我国是大机会——我们是全世界本科及以上教育人数最多的国家,有足够专业人才做标注。

  主持人:除了人工标注,现有科学数据量够不够?是不是还缺数据?

  李鑫宇:AI发展已经进入“下半场”,划分标准就是存量和增量数据的比例——存量数据差不多挖透了,剩下的要利用,得更深度标注。比如很多科学数据存在数据中心、图书馆,但那是在“没有AI”的背景下建的,没考虑过AI能用,现在要给AI用,得先把“人类能看懂”的数据改成“AI能理解”的,这是第一步。

  另外,现在很多科学仪器每天都产新数据,我们得改造这些仪器,让它们从“源头”就产高质量、符合AI需求的数据,这也是长期过程。过去做数据是为了“人类查阅”,现在是为了“喂给AI(神经网络)”,数据的“出口”变了,形式、标准也完全不同。我们正在建“数据与AI共同进化”的体系,但还不完善,一旦建成,AI赋能科研的能力会大幅提升,速度也会更快,它将进入到一个迭代循环的发展逻辑。

  主持人:《意见》提到“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些案例,AI是如何充当“粘合剂”,打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学科壁垒的?

  李鑫宇:先回顾学科起源——科学研究最初从哲学分化出来,核心原因是“人的生命有限”,一辈子研究不了所有领域,只能聚焦细分方向。久而久之,不同学科有了自己的方法、工具甚至语言体系,壁垒越来越深。AI的出现让我们有了打破壁垒的能力:一是知识获取快了,能涉猎更多领域;二是能“以问题为核心”而非“以学科为核心”整合知识。比如“找新药”:化学叫“计算化学”,物理叫“计算物理”,生物叫“计算生物学”,数学叫“应用数学”,但本质都是解决“新药设计”。过去学科语言不同,同样方法可能有不同称呼,沟通成本高;现在有语言模型能“内容对齐”,轻松知道其他学科的相关成果,不用先学“对方术语”。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过去不是不想做,是没能力做——大家都认可融合重要,但受限于知识效率和语言壁垒,推进不了。AI正好起了“牵引”作用,让“想做的事能落地”,所以意见里“强化牵引带动作用”的措辞特别精准,没有AI,跨学科可能只是“想法”。

  主持人:《意见》独到地提出了“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是否是AI for Science概念的进一步拓展?

  李鑫宇: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最初也没割裂,比如社会学也研究“科技哲学史”,后来渐行渐远,是因为长期社会发展是“线性演进”,没出现颠覆认知的科技革命。回顾历史,农耕时代取代原始社会、蒸汽时代取代农耕时代,每次科技革命都会让哲学、社会学“重新思考”——社会组成、伦理道德、责任主体等核心假设都会变。现在AI快速发展,又是一次“颠覆性科技革命”,自然给哲学、社会学带来新问题。比如,出现“全知全能的AI”,社会结构会变吗?AI的伦理责任怎么界定?这些问题比过去复杂。

  所以,首先,哲学、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会随AI拓展——不能只聚焦当下的“AI伦理挑战”,要站在“科技革命重塑社会”的视角重新思考核心命题。这里我想呼吁:现在讨论AI伦理、哲学问题的多是AI技术研究者,但长期做科学哲学、社会学的学者,可能有更深刻理解,却常被当成“技术门外汉”排除在外,这是损失。其次,研究方法也可能改变——现在能用AI做“虚拟社会实验”,比如建一个“多智能体社会”,观察它的演进规律,这在过去不可想象。从这点看,AI确实拓展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边界,算是AI for Science理念的延伸。

  主持人:展望未来五到十年,被“AI+”重塑后的科研会是什么样?刚入行的年轻科学家,工作方式、思维模式会和现在有啥大区别?

  李鑫宇:可以先想个场景:你有了新科研想法,不用花几个月写“文献综述”。只需输入模型,立刻就能得到答案:这个想法在人类知识边界内吗?前人研究过吗?这会彻底改变科研的起点。过去写文献综述是“确认前人研究范围”,要花大量时间查文献;未来这个过程会被AI简化,年轻科学家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创新”上,不是“重复验证”。第二,年轻科学家能调动的“科研工具”会远超现在。比如今天的年轻化学家,本科要花很久学“试管滴定”,手抖的人甚至做不了实验;但未来的自动化实验室里,只要编程设定“滴多少试剂”,AI就能精准操作。换句话说,“动手能力弱”不再是科研的障碍——哪怕你擅长理论推导,不擅长做实验,AI也能帮你补齐短板,让“脑力优势”充分发挥。这种变化会非常快,不会等十年,可能三五年内,年轻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就会有明显不同。

  主持人:作为AI与科研融合前沿的年轻院长,您对关注这场科技革命的青年研究人员、学子有什么建议?他们该怎么更好拥抱AI?

  李鑫宇:眼下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时“持续保持好奇心”,做科研时不给自己设限,就不会有真正的限制。把AI当成“伙伴”,用它去加速自己的研究进度,拓展自己的研究边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